把学问写在大地上
文 | 章开沅
我最早萌生隐退之意是在1987年,当时我已年过花甲,按照离休政策可以回原籍养老。我的原籍是浙江,连女儿也自认为是浙江人,次女雪梅还自己选择考进浙江大学光仪系,父女心思相通。
其实,我之前没有去过祖籍吴兴(今湖州),在章氏聚居的荻港没有任何近亲,连“坟亲”(守墓人)解放后也完全失去联系。但我落叶归根时,仍把荻港视为首选之地,因为童年时代所受的家庭教育就是如此定位。
虽然家人迁徙外地已逾五代,但始终被视为浙商,而我们几代人都保持浙人风俗习惯,连写字都必须师赵(赵孟頫),把寓地视为侨居,没有任何归宿感。
因此,我决心离开湖北,回到荻港安度晚年。
正好这年暑假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南京举办全国“陶行知研究骨干培训班”,学员有两三百人。我与胡国枢都是“陶研”会副会长,所以再次聚会。他与我同乡又同行,所以早已成为知心朋友。
他一直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工作,并且任所长多年,又是高级民主人士胡愈之的侄儿,所以与浙江省的党政领导都有所交往。他理解我的内心隐秘,决心促成此事。南京会后他亲自陪同我去荻港寻根,同时也向省政协王主席汇报,希望能对我有适当安排。
那时荻港仍属于菱湖镇,经济、文化发展仍很缓慢,但也正因如此,保持原来风貌也就更多,连汽车都难以通行,从外地到荻港,主要是靠机帆船在密密麻麻的芦苇荡中缓缓通行。
在菱湖镇镇长的关怀下,我们很快找到一位热心帮助章氏家族从外地回来寻根的邮递员。他自己绘制了一张荻港简图,并且按图索骥,很容易就找到两位族人,都是“宗”字辈,十六世,与我父亲同辈,而且已退休回乡。
他们热心引导我们游览全村,并且讲述许多有趣的故事,但是使我触目惊心的是荻港已失去过去的繁荣,整个村落已陷于贫穷,连接待外地游客的“荻港大饭店”也显得破烂不堪。
我这才领会到近乡情怯,这就是清末民初曾经经济繁荣、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荻港吗?
我想起自己的曾祖父维藩公,他虽然生于太原,长于兰州,少年从戎,在左宗棠率领下转战新疆各地,活脱脱一条西北汉子,但甲午以后却急流勇退,弃仕经商,在事业有成的晚年热心于认祖归宗,并且在诗文中流露出浓郁的乡愁。
其遗著《铁髯诗草》收有《北固山人寄赠西湖图帐檐赋此以谢》诗句:
“一幅吴绫远寄将,龙眠妙笔胜倪黄。知余时作思乡梦,为画湖山旧草堂。”
“相约蒹葭白露天,六桥三筑共留连。何修结得犹龙侣,杖履追随亦是仙。”
“同官同志早悬车,更得同骑湖上驴。四世同堂同叙乐,两家佳话有谁如?”
“我家昔住圣湖东,烽火频惊草阁空。愿构孤山三架屋,四时常作主人翁。”
诗中提到四世同堂,实指我大哥开平(曾长孙)生于1919年,而维藩公卒于1921年,可知此诗应当写于1920年左右。
维藩公归隐故乡的愿望未能实现,只有其骸骨安葬于杭州保俶塔下的章家园墓地。他遗留有13枚图章,其中一方为“苕溪渔隐”,至今仍保存在故乡美丽如画的荻港渔庄附设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中。
当时我确实很想在有生之年为曾祖父实现他的归隐故乡之梦,正好省政协王主席求贤若渴,立即与教育厅商定,初步方案是让我接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并且委托一位统战部副部长请我吃饭,正式告知我即将向湖北省政府发商调函。我立即答应,决定一回武汉就正式辞去华师校长职务。
但这个美好愿望终于未能实现,湖北省乃至教育部都不批准我辞职,只得继续坚守岗位,直到1990年,终于主动辞去校长职务并且远去北美访学,因而谈不上服务乡梓。
但是故乡并未忘记我这个流落在外的老乡亲。2000年秋天,湖州市举办首届以“笔墨江南”命名的文化节,各项活动内容丰富而又精彩,其中“湖笔文化高级论坛”还邀集若干外地乡亲,包括金庸、吴小莉等。
我应邀发表《湖笔文化与章氏家族》讲演,这可以说是我首次在家乡公开亮相。湖州市委副秘书长劳红武负责全程安排我的活动,她是湖州师院的校友,因此对我这个师范大学校长特别关切。
会后,我专程回荻港拜会乡亲,菱湖区委书记倪玲妹亲自接待。她虽然是村干部出身,但经过多年磨练,已经成为一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政治头脑的优秀干部。
她在菱湖地区工作多年,从村到镇到区,摸爬滚打,对荻港非常熟悉,特别珍重章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尽管菱湖依然贫穷落后,她却非常注意古建筑及相关文物的保护,几乎是全部封存原有村落,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均妥善保存,不容许任何眼光短浅的开发。
湖州文化节以后,市领导已明确以历史文化节为重中之重。我的回乡真是如鱼得水,正好可以在文化城建与历史旅游方面发挥咨询作用。何况倪玲妹高瞻远瞩,且具足够胆识,所以一见如故,决心共同把荻港建设成为现代化而又古色古香的文明古村,并且以民国历史文化为特色,构建文化历史旅游为脱贫的突破口。
她把我安排在虚有其名的“荻港大饭店”,并且邀集村委主要干部与我共进午餐。“大饭店”虽已破旧,但家乡的菜肴却非常可口。玲妹一入席就笑问:“章校长大概是第一次与村官吃农家饭吧?”我却故意叹口气:“但我过去却有好些年想见村官而未能呀!”
我坦陈自己以往那些落魄岁月,顿时化解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隔阂,而乡情迅速让我融入荻港人当中。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我就是荻溪章氏第十七世的一个村民。
正是以此为起点,村委书记吴瑞春与副书记章金财就成为我生死不渝的知交与战友。
倪玲妹慧眼识珠,她还刻意培养一位青年创业典型(尽管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号)徐敏利。
这是一个只读过高中的小村姑,她与妹妹弟弟携手合作,勤劳致富。最早是随潮流经营石油加工,后因污染严重,政府断然禁止,并且多方面资助他们转行。
倪玲妹把环保与历史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鼓励徐敏利从事美化荻港的旅游业,除提供两百亩水田外,还在融资上提供方便,村干部更是大力支持。他们共同努力,精心设计,终于很快就创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荻港渔庄”。
由于离上海很近,那些逛腻了周庄之类老景的游客,很快就发现了这个保持更多传统文化与村野风光的新去处。经过舒乙等文化名人的品题,吸引了许多京沪名人前来度假。
当然,我们华中师大近代史研究所经常利用假期旅游、开国际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扩大荻港在国内外的影响。
荻港渔庄借用了“荻港渔隐”的历史文化遗存,把维藩公的“苕溪渔隐”图章存列于附设的博物馆,并且请我在风景绝美的一个餐厅包间书写“清芬堂”名,陈英士等海外后裔很多都曾来此寻根。
荻港渔庄一举成名,敏利迅速从一个多少有点害羞的小村姑成长为一个勇于开拓的智慧型企业家。她不随波逐流,追求庸俗的时髦与西化,而是扎根于本土文化,把室内现代化设施与传统的园林建筑结合起来,特别刻意保存桑基鱼塘,并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一举成功,更使这处景点声名远扬。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在此举办国际会议,推广桑基鱼塘的稻植、养鱼与蚕桑之间的良性循环,认为可以在第三世界后起国家大力推广。
渔庄重视科技改良,设有二十余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覆盖农林养殖乃至食品加工许多学科,这更提高了渔庄的水平与效益。
湖州文化节揭幕以后,倪玲妹很快就被提升为副市长,聪明才智有了更大的挥洒空间。
她利用荻港章氏的历史资源,通过十七世罗伯特·章的牵线,率团前往瑞典访问一座城市(即罗伯特·章的老亲王继父的昔日封地),并把该市与湖州结成姐妹城市,在经济、文化上加强交流。
玲妹此行由湖州市外办副主任张建智陪同,此人系湖州奇才,原习中医,但酷爱文史,又善于交际。进外办以前,曾历任湖州市驻杭州与上海办事处主任,与当地文化名人多有交往。他醉心于红学研究,与当代红学专家颇多交流,而对当代文学(特别是诗歌)也有独到见解。
他与我结识最早,对发掘荻溪章氏家族历史大有建树,所以成为玲妹得力助手,而荻港村受惠最大。
他参与到日本访求嘉业堂藏书,与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合编《沈家本全集》,以及为著名诗人徐迟建纪念馆开研讨会,都可以说是大手笔。
他对民国湖州史研究最为关切,促成湖州市民国文化陈列馆与民国史研究院的建立,同时还以德清县图书馆为依托,业余创办了一个以红学研究为主体的同仁刊物,受到许多海峡两岸同行学者的赞誉。
正是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关心与帮助下,荻港这些年蒸蒸日上。
正如章金财2019年新春来信所述:“最近荻港家乡由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湖州南浔节第十届鱼文化节,领导、专家、新闻媒体及参与村民、各方游客,有数千人,热闹非凡。进行多场桑基文化论坛、讲座,整个渔庄都是浓浓的鱼文化气息,祭鱼神的歌舞,鱼的菜肴,鱼的书画。大家参观荻港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已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通过,湖州与荻港荣获第一张世界级名片。”
而2017年清明节前后,荻港又正式成立乡贤会,由老书记吴瑞春与我担任名誉会长,家乡在村治方面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而且赢得海内外众多乡亲的眷念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