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而不读拳经,犹如外出旅行而不研习地图,注定是劳而无功的。拜师只不过相当于找个导游,方便省事;如果实在找不到导游,用拳经当地图来引路,虽说很麻烦,但是也可以到达目的地。相反,如果拜了一个不良导游,还不如自己看地图慢慢摸索呢(全国开馆授徒的“师父”中,真懂武道的有多少?你正好遇到这种师父的机会又有多少?)。古人说“功夫无息法自修”,“入门靠师傅,修行靠自己”,关键还是靠自己。

判别真师父的办法很简单:所谓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个好师父只要针对你的情况,给一句话,一个要点给你听,就会让你开窍,开门,自己会不断进步。去年我在武汉,与一个年龄比我还小几岁的“师父”交流过一次,当时两人交手试招,我是“惨败”。但是他提醒过我的几句话,一个小小的动作示范(站立的方式与我不同),对我一年来武功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过一两个月,都能发现自己的明显变化。周围的人也觉得我的进步很大,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变化。

相反,假师父天天告诉你的,都是些似是而非,玄妙难通的空话,大话;喜欢吹他的来历传承,他的先辈师傅多么的英雄无敌等等。跟这种师父勤奋练习,日复一日,看不到什么真正的进步。但师父会找很多理由出来,说练不出来是你心不够诚。问题是,你能在他身边发现什么武功很优秀的弟子吗?

另外,真师父不会开什么“系统培训课程”。因为真师父知道,拳无定法;那些搞“系统科学培训”的师父,多半是为了赚钱而搞的生计。

而拳经,也是师父;而且是一个不要学费,不会骗你的师父。如果你没眼光找真正的师父,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看拳经学习。


可是,国人似乎都喜欢做这种劳而无功的事情----看起来很勤奋辛苦,却根本不会有收益。全国“练太极拳”的人恐怕数千万人吧?我见过很多练了几十年“太极”的人,却根本不知有练拳必须读“拳经”一说。外家拳可以傻练,苦练;可是内家拳,既然叫做“内”,走了就是“心”路,学的就是“心诀”。只学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极”,是名家演练出来的录像;但是你去模仿后练出来的,最多也只是体操动作罢了,根本与“拳”无关;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离真正的“拳术”,以及“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太极健身养身境界相距甚远。更谈不上“以武入道”的太极精深境界了。目前真懂太极,真练太极的人,万中无一。因为没几个人会认真地去悟“心诀”。

国人练拳,喜欢到处找“师傅”拜,却不知道去“拜拳经,拜自己的心”;大量一知半解的庸师,也迎合了国人这种不愿意动脑子,只愿意动身子的“学拳者”,大约这就是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积弊至深的大笑话吧。

有人知道学拳要学秘诀,找我要“正宗内家拳谱”看。下面就转载一下我认为正宗拳谱的核心部分。这些据传是来自于明朝张三丰留下的正宗武当派太极心法秘诀,如果真看懂了,你会发现练拳很简单,“得来不觉费功夫”。必为当世高手无疑,健身,养身,技击均可达上乘;如果实在看不懂,就是缘分未到,要么正心诚意去“拜经”,让自己的心放下愚痴和固执,打开与古贤沟通交流的心。如果做不到,就放弃学拳的念头吧,不必勉强。

想要学正宗武当内家拳的人,除了这些拳谱外,目前不需要看更多的“秘诀”了。下面列出的这些内容,已经足够丰富,涵盖了练功入门和技击的各方面;如果已经入门,想要兼容并蓄,要看更多的各派拳经和参考,可以订一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谱】书籍看。不过那本书鱼龙混杂,缺乏鉴别力的话就会走偏。


一、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原文

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原书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原谱释文)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项调裆、两背松。然后窒。开合按势怀中抱(空字)。七星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

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原谱释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左右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原谱释文)拿住丹田之气,炼住元形,能打通哼哈二气。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原谱释文:)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皆)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旁注)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棚捋挤按四方正,采列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原谱释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于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附注)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十三势歌诀六: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原谱释文)气贴背后,敛人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与外三合。

十三势行功心解
(原谱释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要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歌诀七: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原谱释文]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记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广乾本”全文完)


太极,形意门拳经九要论

一.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泰山;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之也。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至而云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二.要论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浑而言之统为一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没有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而气分为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身方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下颌为下节。

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下节方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节。

以手方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而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由此观之,三节之论,岂可忽乎哉!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方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拳以内中而发于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虎。梢亦可不讲,然若论手足之指为梢,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为何?

发,其一也。未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可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阋樱?

其他,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近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亦未近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五要论

今夫捶以方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内也。胸膈为肺经之位也,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胁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系五脏之位,然五肘之系皆系于背脊。脊通肾肘而生髓,脊又通全身之髓,故为肾所主,至于腰之两侧,则肾居之本位,故肾为先天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实中气之主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所使之然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

领、顶、脑、骨、背皆肾是也。两耳亦属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

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也。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

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为之肝也。

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身后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气源,实中气为主也。

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

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

两乳为肝,两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

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

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而支支节节言而为之哉!


六要论

五脏既明,再论六合。夫所谓“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为“内三合”;又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顺序之“内三合”说。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外三合”;又有“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足合”的上肢、下肢的顺序之“外三合”。上述皆为“六合”说。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顺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

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凭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要论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其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欤?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六进之道,如此而已。

八要论

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裹其开拓而莫阻。

高,则扣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捉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当伏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

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可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实以蕴其进。若反身顾后,顾其后而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刚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令而能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九要论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动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

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步也。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本文完)

真正的武学,不可能普罗大众,一直以来都是阳春白雪,是极少数人玩的东西。传武,需要真正的传承才行。现在已经开始招募,五月份开课,里面有很多各拳种优秀的功法,包括桩功、试力、内功、肩胯训练、技击、养生等,愿自己在武学路上少走弯路的朋友,请关注 ,可以加罗山主微信: 1 8513683927进行交流 。

附:

来源:传统武学

请欣赏短视频

声明:公众号《临汾平阳文化》更名为《临汾LF探索PYWH》.本号将赓续6年来的坚守,关注市民身边事,民生新闻,探索平阳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悠久的历史文化……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