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传》
鲍里斯·扎伊采夫是俄国“白银时代”的代表性作家,他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发行《契诃夫传》,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方契诃夫研究的基础,成为西方学者探讨契诃夫世界的经典范本,据说也是作家写作家的文学传记典范。
鲍里斯·扎伊采夫除了《契诃夫传》,还有《屠格涅夫传》《茹科夫斯基传》。他个人写这些作家传记的时候,有一个特点,不是单纯的去记流水账,将作者个人的生平简单叙述,而是纪实资料与艺术虚构的整合。
要去读一本传记,尤其是作家的个人传记,最重要的着眼点不在于作家本身,而在于其作家的作品,所以我们要从契诃夫的作品入手。契诃夫跟美国的欧·亨利和法国的莫泊桑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显然不是浪得虚名的,他们三人的作品主要特点:描绘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无疑都是对那个社会的控诉和揭露,揭示出在沙皇专制下,人性是如何的演绎和复杂。专制社会的剥削、压迫和奴役,强权之下,民众生存的艰难和贫苦。
这是契诃夫作品的主题,作品是作者个人的阐释,就可以看出契诃夫这个人的内心思想和想法。那么,契诃夫这些思想、想法到底在什么时候形成的,这很关键,也是鲍里斯·扎伊采夫写契诃夫传记的关键。
了解到了人物的关键,传记就是信手拈来的事情,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契诃夫传》中的三个章节——“医生契诃夫”“在旅途中”和“萨哈林岛”。
“医生契诃夫”——这是契诃夫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虽然这段经历很短,但是对契诃夫的影响很大,是他有了医生般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从医生的角度来剖析社会的问题和写作。
“在旅途中”——契诃夫几乎完成了对俄国大部分地区的游历,这增加了他的见识,对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俄国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了解,而旅途中的见闻更是让他见识了社会的残酷。如果说旅途中还不能完全见识到专制的黑暗,那么接下来的萨哈林岛之行,对契诃夫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后来契诃夫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萨哈林旅行记》来记录萨哈林岛的见闻。
“萨哈林岛”——萨哈林之行使契诃夫亲眼见证了俄国社会的“另一面”,亲历了沙皇统治暴政、残暴统治,如同人间炼狱一般。
萨哈林岛,在一片荒芜之中显得凄凉,贫瘠中透出残酷,死一般寂静中藏匿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所有一切都打上了悲惨与死亡的烙印。那些苦役犯们和强制移民者们日复一日地背负着惩罚的重担,普通民众从早到晚只是谈论着有谁挨打,有谁逃跑,有谁被捉奸和将要挨打。
契诃夫在他从萨哈林旅行回来,写的的《萨哈林旅行记》中真实的揭示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底层民众的生存图景。远离权力中心的萨哈林岛完全就是一个奴隶和等级社会,封闭的生存环境更是加剧了这种无法无天的黑暗,在肆无忌惮的贪腐与欺凌,命运之不公和人性之恶也表露得更为强烈。
所以《契诃夫传》虽然表面上在书写契诃夫的一生,但其实也在是写契诃夫和当年他生活的那个社会。
对沙皇专制社会的揭露和控诉!
契诃夫生活的19世纪下半叶,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专制的时期。整个国家的所有权力都掌控在沙皇手中,权力垄断系于沙皇一个人,并且权力不受任何制度、法律的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他可以“任心而行”,独断专行,为所欲为。
沙皇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统治社会,官员们的任免、考核、升降、奖惩,甚至生死都由上级来决定,最后集中于沙皇一人之手。各级官吏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由于沙皇和官吏权力不受限制,整个社会根本没有合法的手段来规范沙皇和官吏的权力,人民也没有监督权,于是整个社会呈现出了权力滥用,自私大爆发。这些官吏们为了从老百姓那里攫取钱财,其手段之下作,心肠之毒辣,名目之荒谬,都让人大开眼界。这种敲骨吸髓的盘剥对民众的巨大伤害,在所有人治、专制社会中,根本无法根除,反而随着王朝末日的临近而更加丧心病狂。
总之,在那个专制权力至上的时代,有权就能凌驾于一切之上,支配一切。社会控制也异常严格,政府通过警察和密探,大搞白色恐怖,禁锢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与行为荒诞。选择是多余的,挣扎只是一种姿态而已,结果往往是命中注定的,而王朝的命运也在规律之中。
本文参考文献:
鲍里斯·扎伊采夫.《契诃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