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在各地的战场上连吃败仗,后方也是民心动荡。他们的国家里,已经没有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再继续打,那就只能上老人和小孩。若是能赢也就罢了,再输,还输得起吗?在很多人的心里,已经产生了适时停战的想法。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有过那么几次机会。

日本的三次投降契机

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比克斯曾在其所著的《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一书中曾指出,日本在进入1945年后,曾有三次机会可以较为体面地投降。第一次是2月,德国在欧洲战场连连失利,由主动进攻陷入被动防守,苏联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腾出手来。届时,日本将会陷入被动。幕僚们认为,《苏日中立条约》已不再可靠,不如趁着尚有话语权谈和。



第二次是6月,冲绳岛战役失败后,德意两国果然先后投降。此时的苏联已经彻底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对日宣战只是时间问题,日本完全是孤军作战。第三次就是8月,《波茨坦公告》发布以后,这已经相当于给日本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日本识趣,此时借坡下驴是最好的选择。

这三次机会只要抓住其中一个,都能减少大量伤亡,日本也就不用遭遇后续的一系列打击。

日本国内的疯狂与徘徊

与此同时,日本内部也不太平。以高级军官、将领们为首的激进派坚决反对投降。直到1945年8月14日深夜,还有军官为了阻止天皇投降而发出了反抗。以日本陆军少佐畑中健二和陆军大佐荒尾兴功为首的一批军官,包围了裕仁天皇的居所,目的就是阻止正在犹豫的裕仁,向盟军宣告投降。当然,这次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同时,民众也在为各自的理念,付诸行动。武田德三郎是名古屋市的一个普通市民,他的两个孩子全部死于美军轰炸。轰炸后他和妻子上街寻找尸体,却只发现了一片焦土。到了这一刻,很多人都开始怀疑起继续打仗的必要性。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到处奔走,呼吁日本尽快投降。

只可惜这些声音大多出现在平民之中,他们的声音根本传达不到“上面”,那些上层领导自然也不会在意这些底层人民的呼声。尤其是除了上述的激进派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是打心底不愿投降的。而恰恰就是这个人,掌握着日本是否投降,以及何时投降的决定权,他就是裕仁天皇



天皇的私心

受到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的影响,我们总会下意识以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天皇和欧洲那些皇帝一样,成了吉祥物式君主。这是完全错误的。至少在二战时期,日本天皇绝不是一个高级的花瓶,相反地,他权力极大。可以说,侵华战争完全是在他的授意甚至是指挥下进行的。

结果就是这样一个人,二战结束后居然因为美国的妥协,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甚至在舆论的引导下,被塑造成了一个“清清白白”的傀儡。他是一个被迫跟随激进派的可怜人,是一个力排众议推动日本投降接受和平的圣人,不忍日本民族遭受更惨烈的牺牲,才“顶住压力”宣布投降。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真相,日本有好几次机会可以顺利地投降,但都被裕仁无视了。这不是因为裕仁太“蠢”,抓不住时机,而是这些时机都不是他想要的。恰恰相反,军人进行无意义的牺牲,他不在乎;本土遭到轰炸,他不在乎;国家随时都处在亡国灭种的边缘,他也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地位,以及克服万难成功投降的好人形象!

《告日本国民书》

1945年1月1日新年伊始,裕仁与皇后还一起前往神风特攻队视察,亲自给那些敢死队员们赐酒,勉励他们“为国捐躯”。2月的硫磺岛战役,4月的冲绳战役,日军伤亡惨重,裕仁不仅不难过还非常高兴,觉得他们用死亡拖缓了盟军的行动。5月时,内阁拿出了“一亿玉碎”的决战方案,裕仁还非常满意。



后来,无论是Truman呼吁日本尽快投降,还是《波茨坦公告》白纸黑字地写清了日本投降后就能免遭轰炸,都被裕仁给无视了。因为无论是呼吁还是公告,其中都没有裕仁想要的条件。甚至在长崎挨了一颗原子弹后,裕仁还在和下属一起开会商讨投降条件。其中不仅包括要日本“国体”保持不变,甚至还包括要求日本自己来审判战犯等痴心妄想的要求。

也难怪日本律师正木弘在战后高调宣称,盟军应该追究裕仁天皇的责任。他直言道:“我们是以天皇的名义进行战争的,如果不追究(天皇的)责任,那还有什么正义可言?”正木的说辞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些国民的想法。这些在战争中清醒的日本人大声疾呼:天皇是战争的发动者,这是无可争议的,他的错误决定将日本拖进了深渊,这一责任为何会被忽视?



其实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国内的这种言论就已经有了苗头,美国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日本国民的心态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时只要戳中裕仁的软肋,日本就能瞬间失去集体作战意识。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克的,而此时的日本,正处在内部爆发骚乱的边缘,美国也不介意再在上面添上一把火。

1945年8月14日,数架美国B-29飞机出现在日本上空,但不同于往常的是,这次飞机上抛下来的不是炸药或者燃烧弹,而是一张张传单。这些传单,便是《告日本国民书》。传单上直接揭露了天皇迟迟不肯投降的原因,非常直白地告诉日本民众:哎呀,你们都被天皇骗啦,你们的牺牲根本毫无价值。如果天皇能早点投降,你们的家人也就不用死啦,都是因为他贪恋权势才会这样的,一切都是天皇的错哦。



毫不夸张地说,三天前还在不断起草、修改《终战诏书》的裕仁,在看到传单后立刻就慌了,《告日本国民书》成了压倒裕仁的那根稻草。此时此刻,他也顾不上对投降的诏书字句斟酌了。知道大势已去的他,毫不犹豫地投降了。

据战后统计,在裕仁天皇数次的犹豫、等待和议价中,日本又有50万条生命在战火中消失。不过想来,裕仁大约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结语

赫伯特·比克斯还在《真相》中指出:“他们从来没有从日本民众免遭进一步毁灭的角度,考虑过和平构想。他们想要保证的,只有裕仁的皇位和权力。”想来如果不是因为美军适时抛下的传单,也许裕仁及其内阁还能再拖上一些时日,那时难免会有更多的牺牲。两颗原子弹,五十万条人命,它们的威力甚至比不过一张轻飘飘的传单,细细想来,也只觉得无比荒诞。(煮世烹茶)



日本投降的真相是什么?原子弹和苏联,都不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二战时日本投降的重要原因,不是原子弹也不是苏联,而是一张传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