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文化是以龙母信仰为核心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而龙母信仰主要体现在龙母传说以及民间信俗中。经过历朝历代对于龙母故事的 “添砖加瓦”致使越来越偏离真实历史,但随着龙母传说“越传越奇”,信众越来越多,龙母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强,龙母庙也遍布国内以及东南亚。作为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德庆悦城有两个国家级殊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悦城龙母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悦城龙母庙。笔者尝试从历史视角,按时间顺序,根据典籍,结合地理信息研究龙母文化,探索历代龙母传说的历史。姑且妄称之为“龙母史学”。
龙母史学之二:南朝《南越志》记载的龙母故事
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东晋,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或者南朝宋。刘宋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三十年,治国有方,开创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局面,称“元嘉之治”。元嘉三十年(453)初,太子刘劭听信女巫严道育,施以巫蛊诅咒父亲刘义隆,发生“巫蛊事件”。事发后,刘义隆欲废掉太子刘劭。刘劭为求自保,抢先于二月发动政变,弑刘义隆,篡位称帝。刘义隆第三子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向天下发布讨逆檄文痛斥刘劭弑父篡位之罪,起兵讨伐刘劭,于是年五月攻下京城建康(今南京),诛杀刘劭夺得帝位,是为孝武帝。
刘骏即位后,诛杀刘劭余党。参与“巫蛊事件”的严道育、王鹦鹉一同在街上被鞭死,焚烧尸体,骨灰也被扬洒长江。王鹦鹉的丈夫沈怀远亦因此受到株连被流放广州。沈怀远在岭南期间,接触到了当地早已流传的龙母故事,于是撰写到《南越志》中。
《南越志》原书在元代已经失佚,在赵宋《太平寰宇记》、明嘉靖《德庆志》、清代《悦城龙母庙志》引述《南越志》的“龙母故事”有所不同,其中《太平寰宇记》不但年代较早,而且引述内容又比嘉靖《德庆志》《悦城龙母庙志》更详细,更准确。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四《岭南道八·康州·端溪县》载:程溪水在都城县(都城县为悦城县之讹,笔者注,详看《正论程溪》系列文章)东百步,亦名零溪水。《南越志》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尝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后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煇色炳燿,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徳之所致。诏使者以元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踰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痊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南人谓舡为龙摇尾,即此也。”龙母媪墓,县说(通“悦”,笔者注)城乡东。
清代金溪趙承恩紅杏山房刻本《太平寰宇记》,该刻本把“程溪”误刻成“城溪”。
译文:程溪水在唐代悦城县(宋代为悦城乡)东边一百步的地方,又称零溪水。刘宋时期沈怀远所撰写的《南越志》载:“从前有个姓温的老妇人,为端溪县人,曾经居住在山涧中以捕鱼为生,来维持每天的生活所需。忽然在水边遇到一个像斗那么大的蛋,于是就把它带回家放在容器里。过了十几天,有一个像壁虎的东西,长一尺多,穿透蛋壳出来了,老妇人任凭它来去自由。(它)渐渐长到五尺长时,就能潜入水中捕鱼,每天能捕到十多条;再长到二尺左右时,捕到的鱼渐渐增多,常常在水波中游动,环绕在老妇人身边。后来老妇人剖鱼时,不小心砍断了它的尾巴,它于是就迟疑徘徊着离开了,几年后才回来。老妇人看见它光彩闪耀,就说:“龙子现在又回来了呀。”(它)于是盘旋游动嬉戏起来,亲近驯服得和当初一样。秦始皇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是龙子啊,是我德行感召才出现的。”就下诏派使者用祭祀元珪的礼仪去聘请老妇人。老妇人眷恋故土,不觉得去京城是件乐事,到了始安江(今广西桂林),距离端溪有一千多里地,龙就牵引着船往回走,不到一个晚上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像这样反复了好几次,使者害怕了,就停止了(聘请之事),最终没能把老妇人召走。老妇人去世后,安葬在西江南岸。龙子常常兴起大浪来到墓旁,卷动浪花、推移泥沙从而形成了坟冢。人们把它叫做掘尾龙。如今南方人把船叫做“龙摇尾”,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龙母的坟墓在端溪县悦城乡东侧。
沈怀远笔下的龙母故事糅合了晋代的《广州记》《南海记》的记载,还增加了以下几个要素。
一、龙母有了姓氏,姓温,是端溪人。
二、“龙子”为卵生生物,像壁虎。(当代有学者认为“龙子”其实就是鳄鱼,鳄鱼在古代又称为“土龙”“猪婆龙”。如扬子鳄就被称为“鼍龙”,秦汉时代的西江流域多鳄鱼。)
(壁虎与鳄鱼,像吗?)
三、把聘龙母的汉桓帝(147-167年在位)变成了秦始皇(前221-210年),时代提早了三百多年。(后世龙母传说都差不多都是以《南越志》为底本添加演化的,再没有文献记述“桓帝迎母”,基本都说是秦始皇聘龙母。)
四、《南越志》还提到龙母去世后葬在西江南岸,还是离西江河面很近的地方(要不然“龙子”也无法“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常常兴起大浪来到墓旁,卷动浪花、推移泥沙从而形成了坟冢])。
有人说,因为《南越志》记载龙母去世后葬在西江南岸,所以龙母自然生活在西江南岸了。这是想当然了。唐代的陈承亲、明代的李质去世后都葬西江南边,但改变不了他们是生活在西江北边的端溪(德庆)人。同理,判断龙母生活在哪里,不可只凭借去世后葬在哪里就可以判断的。况且,龙母去世后,还进行了“二次葬”,迁葬到西江北岸。
下篇文章,将探索唐代《阅城君庙记》《岭表录异》明确记载的龙母“迁墓”传说,探索历史上岭南地区普遍存在的二次葬习俗。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