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候鸟迁徙季已经过半,一批批黑颈鹤从四川、青海等地的繁殖地出发,经过近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位于云贵高原的越冬地。

在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有不少黑颈鹤、灰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候鸟到达越冬湿地。

刚刚抵达念湖湿地的黑颈鹤群里,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了5只亚成体鹤。这说明黑颈鹤的种群繁殖进行得不错,“拖家带口”来到越冬栖息地。


根据当地气象数据,保护区的雨季一般在9月底10月初结束,但今年雨季持续时间长,11月初还在下雨。这让保护区湿地的水位比去年增高了1.5米,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资源保护科科长 冯正林:往年这个时候黑颈鹤只有150只左右,而今年这个时候已经有300多只黑颈鹤和500多只灰鹤、斑头雁、赤麻鸭等越冬候鸟,再次刷新历史同期观测数据。

预计到12月中旬,候鸟迁徙到达高峰期,这里越冬的候鸟数量将达到3万多只,包括1300多只黑颈鹤。


在云南香格里拉市的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越冬的黑颈鹤已经有400多只。在这里越冬的黑颈鹤来自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部。根据观测结果,连续三年,来纳帕海越冬的黑颈鹤都超过了500只,种群规模保持稳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伍和启:云南东北部所处区域,是黑颈鹤的东部越冬种群,这个群体规模大概5000只左右,它们在滇东北的一些越冬地越冬,以及贵州的草海。云南西北部的纳帕海,属于中部越冬种群。最多的主体是西部越冬种群,在雅鲁藏布江河谷。

解锁候鸟“越冬秘籍”

智慧系统保驾护航

每年迁徙季,黑颈鹤矫健的身影总能吸引很多人注意。那么,目前国内对黑颈鹤的保护都有哪些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对黑颈鹤有什么意义?

位于云南昭通市的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黑颈鹤重要的越冬地,还是黑颈鹤迁往其它区域的中转站。这些天,保护区迎来黑颈鹤迁徙高峰。


截至11月20日,飞抵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达1802只。为有效保护鹤群,保护区运用科技手段,成功构建了“技防+人防”的智慧化监测体系,为鹤群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为保护黑颈鹤的“健康”,工作人员持续开展了野生候鸟疫源疫病采样。除黑颈鹤外,工作人员还对辖区内的斑头雁、赤麻鸭等多种候鸟进行采样,并装袋、冷冻保存送检。今年,保护区将完成600份候鸟样本的采集。


昭通市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 熊廷松:近段时间是鸟类迁徙的高峰期,保护区每周都会对黑颈鹤等候鸟的粪便采样三次以上,送到上级部门检测,以此判断是否携带传染性病毒。

2023年开始,国家投入资金加大黑颈鹤保护力度,保护区分两期搭建智慧化视频检测系统。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全面投入使用,启用了10套视频监测系统。


昭通市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 熊廷松:通过智慧化监测项目,今年实现了对大海子湿地周边630亩面积的有效监测监控。

在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候鸟迁徙季开始前,保护区对核心湿地一带的70套视频检测设施和30套电子围栏进行了提升改造,为越冬候鸟创造更加安全的栖息环境,让越冬候鸟“吃饱吃好,住得安全”。


每年的候鸟迁徙季,很多专家学者会亲临现场,对越冬候鸟展开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在多处越冬地,依靠保护区智慧化监测系统,为栖息地管理部门的监测提供非常重要的数据。

这些研究成果对黑颈鹤实现了精准化保护,可以根据各处越冬地的地理气候特点,来改善栖息条件。

近两年来,云南还联合四川等相关省份,根据迁徙路线上的迁飞规律,建立黑颈鹤迁徙保护网络,对在迁徙途中出现伤病的鹤进行及时救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伍和启:从2004年开始,经过20年的研究工作,黑颈鹤三个区域的迁徙路线全部揭示。这个结果为我们开展全域的保护行动,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2022年,在昆明寻甸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我们救助了一只黑颈鹤,给它背了追踪器。这两年我们持续追踪它的活动轨迹,可以知道什么时间,黑颈鹤在什么地点,并且可以推测它的迁徙行为。再结合地面的工作,就可以精准知道它对这些栖息地的依赖度。

(央视新闻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