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仰望夜空

离地球6亿千米的地方

也有一个“中华”

那是一颗直径26千米的小行星

96年前的今天

(1928年11月22日)

正在美国留学的张钰哲发现了它

并将其命名为“中华星”

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

中国人发现的

第一颗小行星

在浩瀚的宇宙中,小行星以其独特的地位吸引着天文学家们的目光。与其他天体不同,小行星是唯一一个可以由发现者根据其意愿进行提名并得到国际命名的天体。这一特权使得每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都承载着发现者的情感与寄托。

1928年,后来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当时正旅居美国。11月22日夜里,张钰哲像往常一样进行小行星的观测工作,尽管北美大陆寒风刺骨,夜色如墨,但他的心却如同被星空点燃,充满了无尽的热情。他连续观测了5个多小时,终于,一颗新星在望远镜的镜头中一闪而过,宛如天际的使者,宣告着它的到来。

张钰哲立刻被这一发现所震撼。他屏住呼吸,凝神观察,初步确认这是一颗新的天体。他欣喜若狂,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喜讯告诉了导师樊比博。樊比博对此十分重视,并连续几天陪同张钰哲进行观测,详细记录数据,经过反复推算,最终确认了这是一颗从未发现过的小行星。

此时,人类发现的小行星数量达到了1124颗,这是第1125颗。但这一颗小行星依然是特殊的,因为它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

按照国际惯例,张钰哲有权为这颗新星命名。为这颗小行星起个什么名字呢?他反复思考和推敲着。台里的同事自告奋勇地为新星起名出主意。有的说,把你名字中的钰字拆分开来,就叫“金玉星”吧。有的说,这有点俗,还不如用你名字中的哲字,称其为“哲星”。

但张钰哲无意用自己的名字,而是毅然选择了“中华星”这个名字。他说:“虽然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混乱落后之中,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因此,我想给这颗新星取名‘中华星’。”


“中华星” 图片来源:紫台档案室

从“中华星”到“中国星”

1929年,张钰哲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回到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然而,由于当时国内天文观测设备的限制,他发现的编号为1125的“中华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下落不明”,失去了踪迹。

后来,张钰哲被任命为新中国成立后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创建并领导了我国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人造卫星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天文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张钰哲 图片来源:紫台档案室

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一颗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以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那颗曾经“失踪”多年的1125号小行星,在1975年、1981年和1986年多次被重新观测到。1988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决定重新给这颗小行星编号3789,并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国星”。

从“中华星”到“中国星”,这一字之差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在天文事业上的不懈探索,更映照出中国天文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

一起记住这些

“科学家星”

时至今日,中国在小行星观测和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紫金山天文台为例,其观测台站已经遍布全国乃至南极,包括青海省德令哈市、江苏省连云港市、黑龙江省东部、云南省姚安县以及南极冰穹A等地,形成了强大的观测网络。

据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赵海斌介绍,目前中国已经发现了5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其中已经完成申请审核程序、获得国际正式“身份证”的有700多颗。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小行星观测领域的强大实力,也标志着中国已经跻身国际小行星观测研究的第一梯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新发现的小行星中,有许多是以我国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如茅以升、钱学森、钱三强、袁隆平、屠呦呦、南仁东、陈景润、张弥曼、吴孟超、孙家栋等。



















仰望星空

这些闪耀的星

一直在指引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些星星!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报》 .苍穹中闪耀的“中国星”

2.《学习时报》.归国科学家丨张钰哲: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

3.人民日报微博号.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些小行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4.“我们的太空”公众号.中国航天日,数数天上的“中国星”(一)

5.“江苏人民出版社”公众号.6亿公里外的“中华”——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6.中宣部“时事报告”公众号.这些闪耀在宇宙苍穹中的“中国星”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