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对话——上海科创·艺术与城市学术节暨上海美术学院“元·学”学术季(第三季)开幕


当艺术的边界被数字媒介、科技、游戏等“新经验”所敲开,艺术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出现了更多可能性。日前,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上海科创·艺术与城市学术节暨上海美术学院'元·学'学术季(第三季)”正式开幕。

本次学术节以“未来对话”为主题,围绕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视野下的视觉艺术新趋势,打造兼具科创、艺术与城市元素的多元价值融合的思想平台,共同为上海城市发展出谋划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活动现场

形式变,内核不变

11月15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举办的高峰论坛揭开了学术节的序幕。

论坛以“变相与相变——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新艺术趋势”为主题。论坛邀请了来自欧、亚、非各国的专家、学者与艺术家们,就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当代艺术研究、AI艺术、非遗传承等方面展开讨论。

论坛上半场主题为“科艺融合下的视觉表现新探索”,特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作为对话主持。概念设计艺术家与资深技术美术胡特在主旨演讲中揭示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数字艺术实践中重焕生机。南非金山大学艺术学院院长René Alicia Smith的演讲着重介绍了非洲的数字创新节,强调技术创新的成功还需要实践的土壤,要在本土文化实践和创意产业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在对谈环节,HOW昊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王凯梅介绍了昊美术馆最新推出的多媒体艺术展览“未来生命档案”,以主打AI的方式探索先锋艺术表现。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蒋飞表示在如今的空间计算时代,虚拟项目有助于交互体验,数字技术能够赋能文博文旅行业。艺术史学者、策展人李龙雨讲述了生活、技术与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要将技术人格化才有可能使其递进为艺术表达。


论坛现场

论坛下半场关注“传统文化的视觉转移与创新表达”,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方作为对话主持。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认为,绝大多数艺术都是“空间中的艺术”,不同的空间可以生成不同的图像故事,某种意义上是空间在决定故事的走向。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教授Pietro Alex Marra分享了自己在AI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他指出,AI打开了艺术新的大门,但艺术的核心和精髓依然在于人类的创作,要通过我们的能力来传递情绪和创造意义。

进入对谈环节,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介绍了丝绸的视觉形意,丝绸的神韵体现了时代与人们对物的观察、对美的理念,更体现了所处时代的审美和观念。英国赫尔大学沉浸式设计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洋介绍了沉浸式现实和拓展式现实的时尚行业案例应用,通过对于各种数字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可持续性、环境友好等方面的信息表达。

面向未来,科技与艺术进一步交融

随着学术节的开幕,在新建设的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美院大楼的数字艺术与技术实验室,同步开展《沉浸式时尚》《Shader在动画和特效领域的运用》两场工作坊,特邀业界和海外专家为特别导师,从专业角度出发阐述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理解,并把行业领域内顶尖的技术带到课堂,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展开一场关于未来的头脑风暴。


论坛现场

工作坊不仅包括上海大学本校的学生,还吸引了来自伦敦艺术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同学参加。依托学术节平台,将优质的学术资源公开展示,助力构建有特色、有吸引力、具备辐射效应的创意设计教育体系。

本届学术节后续还将开展系列校企活动、创作工作坊等,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共同培养艺术产业创新型人才,注重推动具体合作项目的实施,提升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实际效果。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 “立足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努力打造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为建设目标,依托上海大学综合性、多学科优势,在培养科创艺术双修人才、服务上海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等方面做了诸多贡献。面向未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继续秉持包容创新的精神,进一步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行业、企业、学界多方力量,稳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