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传统

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小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的形式开始由水变成雪。但由于“地寒未甚”,降雪量还不大,只是小雪。

中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表明小雪节气后,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彩虹也就看不见了;天地间阴盛阳伏,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间一片空旷;到了小雪的最后五日,天气更为寒冷,河流冰封,寒冬来临。小雪节气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雪山行旅、梅林香雪、小雪初霁、瑞雪凝冬……这些景色既是艺术家们对雪景的不同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01


【北宋】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绢本设色 44.5cm×219.5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作品描写了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山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娄玮

02


【五代十国】佚名 雪渔图 绢本设色 62.1cm×32.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作品中的天空及江水用淡赭墨渲染而成,使整个背景看起来极具荒江冬寒的气氛,颇符合北宋郭熙论画所言“冬天云气黯淡”的境地。江渚中的三个石块,底部皆用石青衬出;画雪竹则先略施淡墨,再以白粉加涂,令人深感积雪浑厚。此外,如蓑面、笠顶、江岸等处,无不以铅粉敷染,以表示积雪;而漫布于空中的小白点,乃用白粉弹洒而成,此种画法又称“弹粉法”,即以铅粉为白,弹洒于画面,以表示片片雪花飞舞。人物表情的描写极是生动,老翁缩颈掩口,双眉呈八字形,眉毛、胡须除用墨染,还加用细笔描绘,仔细一瞧,并可发现鼻头晕染成淡红色,将那种畏缩于风雪的样貌,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不过,相较之下,在蓑衣、鞋、裤等线条的表现,却不如脸部表情细腻,略显单调而刻板。画幅上没有任何款识,作者不详。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原副研究员
陈阶晋

03


【明】唐寅 柴门掩雪图 纸本设色 84cm×48.7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幅作品绘溪山积雪,溪上有磨坊,山下行人撑伞,路边有茅屋酒肆,又见孤舟泊于岸边。全画多以小斧劈皴,干湿并用,来表现山石与雪景。本幅图式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高克明(款)《溪山积雪图》、南宋夏珪(款)《山水图》一致。二作皆为绢本,与《柴门掩雪图》之间的临仿关系尚不明确。但如溪水上的磨坊,在存世宋画中多有同形制者,且结构交代精准,由溪水冲击下层的木轮转动,从而带动上层石磨工作,而《柴门掩雪图》中此局部草草变形。此外,山间栈道也画成不甚合理的倾覆状。且考虑到雪景、水力磨坊、客店的组合常构成宋画中一母题,故此图应有宋代底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

04


傅抱石 雪景山水 中国画67cm×35.5cm 中国美术馆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正是近现代画家傅抱石创作《雪景山水》所描绘的寒冬景象。画面积雪凝寒,淡淡的墨色勾染出阴沉的天空,衬托出清寒的气氛。远处雪山寥寥数笔,恣肆放纵,如书写狂草般痛快淋漓,近处树枝墨色枯润相生且线条连贯,自由随性。清冷的江水即将结冰,大雪阻挡了归航,冻得瑟瑟的游子蜷缩在乌篷船里静待风停雪住,撑船的渔夫隐入朦胧的风雪,将小舟泊岸。

——中国美术馆

05


金城 雪景山水 纸本水墨118.7cm×38.2cm 1915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此幅作品是一幅摹古之作,落款明确提到了“仿李营丘”。“李营秋”实名李成,其山水画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笔锋颖脱、墨法精微”而形成自己的风貌。李成以爽利秀润的笔墨画寒林枝桠,有“蟹爪”之誉。《雪景山水》中,画面的意象也是李成画中所常见的,尤其是“蟹爪树”。按照米芾的说法,“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后世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显而易见,此幅中的石头描绘手法印证了米芾的提法。对于金城的绘画作品,郎绍君评价:“金城是一位诗书画兼擅,山水、花鸟、工笔、写意兼能的艺术家。他不以画谋生,而是把振兴传统绘画看作是一种文化责任。”

——江苏省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刘鹏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