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FIRST

本期荐读

流均美食——扁豆角子饭

作者:王怀扬 图片:源自网络

西风起,深秋凉,早晚添衣裳。在我家乡,这个时候又该吃扁豆角子饭了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记忆里,清明节前后,家乡的空气温暖而湿润,浩荡的春风已经赶跑严冬,带来了绵绵不绝的濛濛春雨。“布谷……布谷……”,水乡小村落没早没晚地响起布谷鸟的叫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每年这个光景,奶奶就忙碌起来,她翻出上年留存的种子:黑布袋里装的是丝瓜种,红布袋里是四季豆种,小陶罐里是番瓜种,玻璃瓶里则是扁豆种……在大柳树下、院墙根、蒲垛子周围、锅屋(家乡方言,厨房)山墙下、猪圈边上都一一点上。不几天,怯生生的绿意便缀满家前屋后。


接下来的日子,翠绿的四季豆、细长的丝瓜、大肚子的番瓜,粉嫩的韭菜,小灯笼似的西红柿……各式瓜果蔬菜轮番上场,于是,小小的农家饭桌活色生香起来。印象里,每天清晨,奶奶都要背着手,围着她那些瓜呀角呀转转。这里瞧瞧,那里扶扶,顺便随手摘点,一家人的中午菜就差不多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些年,奶奶掌管家里的伙食,今天想想,也真是难为她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一张张嘴却特别“泼”(音,家乡方言,能吃的意思),个个都是大肚汉,一顿能甩三丕(pī )碗“采子饭”(音,碎大麦粒子做的饭),连菜都不要。

奶奶是苦出身,我父亲“假三岁”(家乡方言,实际两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奶奶一个人慢慢拉扯大了父亲,又慢慢拉扯出七大八小的一大家人,这其中的辛酸与操劳自不必说。也许是苦难日子的磨练吧,尽管物质条件有限,奶奶照样把一家人的伙食安排得井井有条。韭菜炒鸡蛋、丝瓜豆腐汤、清炒四季豆、酱焖大番瓜、大椒炒青瓜丝……

当丝瓜、番瓜、韭菜、四季豆、辣椒、西红柿大行其道的时候,扁豆却一点动静都没有,只管扩张它的地盘,调皮的藤蔓,竟一路攀爬到树旁的电线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同伴们的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当秋风乍起,暑热消退之际,那边的丝瓜、番瓜、韭菜都快要下市了,这边的扁豆才有了动静——一串串粉红的、靛蓝的、深紫的、纯白的扁豆花在枝头绽开了靓丽的笑靥。秋风里,暖阳下,风中摇曳的扁豆花如无数只蝴蝶在翩翩飞舞,小小的花儿把庭院装点成一幅精美的油画,难怪郑板桥写出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这样的诗句来夸赞它们。


开场即高潮,花开且花落。不经意间,密叶里多了一串串紫色的、青白色的小弯月,晶莹透亮,亮得诱人,要不了几天,一挂挂的扁豆角子便坠满枝头。红辣椒炒扁豆丝、扁豆角子烧五花肉、扁豆角子饭……奶奶又开始新一轮的厨艺展示,这其中最让我心心念念的便是扁豆角子饭。

那年头,白米金贵,一般人家过日子,吃的是“采子饭”、“采子粥”,能吃到一半大米一半“采子”的“茶饭”(音,家乡方言,饭食的意思)就算是上等人家的生活了。扁豆角子饭一来弥补了白米的稀缺,二来又省下了菜钱,一举两得。

做扁豆角子饭的第一步是摘取适合煮饭的扁豆,扁豆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太老的扁豆,壳硬,口感差;太嫩了,水份大,没嚼劲,不香。奶奶选取的是七成熟的扁豆,这样的扁豆,壳软籽嫩,最适宜煮扁豆角子饭了。第二步是“宣”(音,家乡方言,拣的意思)扁豆。撕掉扁豆两边上的筋络丝儿,再折成两三段。宣的时候,要留意扁豆角有没有蛀虫眼,有虫眼的要剔除。

小时候奶奶做扁豆角子饭时,我喜欢扒在灶边看。柴火大灶烧热,大铁锅里倒入菜籽油,待锅里冒出丝丝青烟时,推入生姜片爆香,再倒入洗净的扁豆角翻炒。待扁豆七八成熟时,放进淘净的大米,添加适量的水和盐,稍微搅拌几下,盖上锅盖烧。


锅膛里柴火熊熊,米香和扁豆的清香慢慢从木锅盖的缝隙溢出,在锅屋里萦绕。待这种清香浓郁得化不开时,扁豆角子饭就做好了。揭开大锅盖,待袅袅水雾散去,一大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扁豆角子饭呈现在眼前。此时扁豆角子与白米已经完全融合,挨挨挤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盛一碗在手,扁豆的清香与米香迎面袭来,令人胃口大开。扒一口,黏滋滋咸津津的,扁豆粒与米粒在唇齿间翻飞,越嚼越香。扁豆角子饭趁热好吃,冷下来则别有风味,吃起来硬铮铮沙娄娄(音,家乡方言,爽口的意思),爽口得很。若再来一个炒韭菜,那就更妙了,此刻就是打你三个嘴巴子,估计也不肯停口。

成年后,就像断线的风筝,我离家乡越来越远。但每年深秋都要几顿煮扁豆角子饭来解解馋,有时还要加入五花肉丁甚至是海鲜,可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是菜籽油和扁豆角子没有以前的好吃?还是我煮的扁豆角子饭没有经过柴火大灶的淬练?抑或兼而有之?

后来,我慢慢悟出,那曾经的扁豆角子饭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蕴含着家乡的风,家乡的水,还有家乡的人,家乡的情……


SECOND

作者简介


王怀扬,淮安区流均镇人,爱好文学,希望借文字为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