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健康获得感是什么?可以看得到摸得着吗?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给居民的健康获得感进行一番“素描”:看病就医活动居民每日平均时间为2分钟,比2018年缩短2分钟;睡觉休息活动居民每日平均时间和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均为9小时46分钟,比2018年增加27分钟;运动健身活动居民每日平均时间为35分钟,比2018年增加4分钟。

每天只有24小时,花费在某件事情上的时间多了,就意味着花费在其他事情上的时间相对变少。大多数人希望看病的时间缩短,能够用于休息或健身的时间增多。《公报》里的数字,反映居民健康获得感有所提升。原因在于,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越织越密,居民就医花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对睡觉休息也会越发重视;运动健身场所的增加,人们日常健身的需求就更能得到满足。

破解藏在时间里的“健康密码”,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更加贴合居民健康需求的政策,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解锁“时间账本”,持续提升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可从3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做好减法。如今,居民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但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大医院挂号排长队、入院等待手术时间较长等问题。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服务更高效的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有助于进一步缩短就医时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此都在积极深化改革,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出完善预约诊疗、缩短手术等候时间、做实连续医疗等重点任务。这项工作已在日程表上,速度还可以再快些。

二是做好加法。当前,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受到了更多关注。然而,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供给不足仍然制约着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健身去哪儿”的问题仍然存在。为破解相关问题,许多地方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市民运动场地,加快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的短板。随着体育健身更加便利、人们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时间也将带上更多健康印记。

三是在互联网上挖潜。从《公报》数据也可看出,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与互联网的联系更加紧密。乘着数智技术发展的东风,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抓手推进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将开启健康服务新篇章。从实践来看,不少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服务;许多地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或相关应用,结合可穿戴健康设备,对签约居民进行精准化、个性化健康管理……相关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但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时间账本”全面记录了居民生活模式、生活质量状况。用好“时间账本”,将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健康守护更有温度。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张暄(媒体人)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7YY8H7B1】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