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何碧玉,14岁参加高考并拿下满分成绩的天才,作为河南省的状元,清华大学马上向其抛出橄榄枝,而她也很快获得了留学资格前往美国进修,但这次留学却直接让她改变了立场。
曾经被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她,竟然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选择留美任教发展,这不禁让人大失所望,一时间,不少舆论压力纷至沓来,然而何碧玉却毫无悔改之意。
这一幕也值得我们产生一些反思,留住人才到底为什么这么困难?何碧玉又是如何从万众期待变为众人唾弃的呢?实际上,这跟她的早年经历分不开联系。
1996年,当时10岁的何碧玉从五年级被招入初中班,仅仅几年就跨越了初高中阶段,并在2000年参与河南省高考拿下满分的成绩,在她的身边一直是最为顶尖的那批人才群体。
不过何碧玉的年纪更小,自然被报以相当程度的期待,这样一位满分的状元,当地报道自然要进行一番宣传,何碧玉也由此产生了不少名声,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本身处于超过正常人水平的教育班级,她的内心就已经感到迷茫了,所谓的小大人抛开滤镜,她也只是一个思维模式没有塑造成型的未成年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存在瑕疵。
在这样的情况下,何碧玉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固然让她成功从天才群体脱颖而出,但也消磨了她的人情味,紧张的学习任务让她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东西。
因此,对于何碧玉来说,早期的学习阶段就像是一个普通的补习班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跨越而过,当她来到大学校园时情况就更为严重,因为当时她才只有14岁。
清华大学生物院系内部的学生大多跟何碧玉年纪相差较大,找不到什么共同话题,而且何碧玉不是一个主动寻求沟通的人,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好奇的视线聚集在何碧玉身上。
这就让何碧玉的大学生涯显得没那么充实快乐,对她来说,学校仅仅只是学习的地点,清华厚德载物的校训并没有真正来到她的心中,我们也能看到,何碧玉的生活接近重复化。
除了教学楼就是图书馆,她没有参加任何的社团活动或者是班级、学校当中的交流会,仅仅一个人不断的求索,很多人称天才总是孤傲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真正的天才往往懂得去调整自身的状态,不会让自己一直沉浸在某一个类别当中,不得不说何碧玉的大学生涯全是遗憾,因为四年的历程没有让她产生那么一丝归属感。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这样的结果属实是应该反思的,2004年,何碧玉接受清华推荐,获得公派留学的资格,当时她刚步入18岁的门槛,正是性格塑造最为关键的时候。
如果说早期的学习阶段是以模仿为主,来到成年期,更多就是以调整自己为主,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年纪属于刚进大学不久,大多数人会在慢慢接触开放类校园后产生对社会的认知。
而何碧玉则缺失这样的阶段,她的前半生基本全是在为了学业奔波,这样成就的人才自然难有什么归属感,所以,在前往美国后她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
这基本上是很多少年天才的成长路线,他们出色的天赋虽然能够支撑其跳级学习的做法,但思想上的跨越和成长不是这么容易实现的,必须进行人生阅历的积累才有可能。
因此,何碧玉从大学毕业的时候,接近于对社会一无所知,她的价值观念自然会被环境影响,而美国作为种族歧视和地区敌意较大的国家,想要出头,展现立场是必然存在的。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何碧玉作为一个中国人,她想要在美国获得和本地人一样的待遇,不得不表露自己更加强烈的反华情感,这也是那句“住下水道也不回国”的由来。
虽然为美国强烈的反华氛围感到不满,但何碧玉之所以来到这样的局面,其原因在于很多方面,她自身的自制力和认知水平不足,进而被利益所迷惑。
回顾中国的科研发展之路,不乏有科研人员不顾利益、舍生忘死的奉献,这才成就了中国从帐篷科研到实验室的转变,那么当初和现在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
首先,是时代背景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外部有多方势力觊觎,如果不发展自己的核心科技,必然要受制于人,所以科研人员的心中具备使命感。
而何碧玉对社会背景与挑战没有丝毫认知,自然不会涌现奉献精神,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研人员明显不同,擅自偷换概念的做法也属实让人难以认可。
来到美国之后的何碧玉,心中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和美国的自由主义恰好相得益彰,最终一步步陷落进去,在博士毕业之后也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在当地成了一名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
随后她还在美国发布了不少论文,获得了业界内前辈的认可,且亮相美国生物研究领域的多项专家级别会议,例如意识科学协会ASSC、人脑图谱OHBM等等。
可见何碧玉在美国获得了不少璀璨的成就,但她的选择却让她本人的风评一降再降,也让其家人大失所望,而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少年天才也是不断涌现出来。
不过何碧玉这个例子在前,如何培育新兴人才也成为了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引导他们成才、走上正确的道路,培养道德和人文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
这些问题是教育界出现多起人才外流事件后应该不断探索的,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拿出相应的政策,让更多的海外学子发现国内的机遇,回到祖国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资料:
纽约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信息说明
何碧玉人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