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扩大县域就业容量”表述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11月底,记者来到高密,看这里如何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在高密市益丰机械有限公司(下称“益丰机械”)的一间工作室内,张成福正在用电脑绘制机械图纸。“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多功能履带式管理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就是张工牵头制定的。”办公室主任赵捷骄傲地说,“近10年来,由张工主导或参与研发的各类农业机械产品达到50多种。”
张成福在用电脑绘制机械图纸。
在公司,52岁的张成福被尊称为张工。初中毕业的他,由一名农民成长为技术专家,张成福自认为离不开企业为农民工成长提供的好环境:“我们公司鼓励所有职工加强学习和提升技能。谁提升学历了,公司出学费;谁拿到职业资格证了,公司发补贴。”
在公司的支持下,去年张成福大学毕业,今年又获评工程师。“去年他有电工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又是助理工程师,这三项公司就给他发了1600元的补贴。而今年,光工程师这一项就能补贴1500元。”赵捷说。
益丰机械的员工与专家一起在田间观察机械作业情况。
益丰机械的绝大部分员工是农民工,其中持证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一半。柏城镇夏家沟村村民夏西录今年52岁,初中毕业,进厂五六年就拿到了电焊工证,每年可领持证补贴500元。“我这是少的,人家有的同时持有两三个职业资格证,能领上千元。”
客户到益丰机械参观。
35岁的张杰和张成福的办公桌紧挨着,去年他拿到大专学历后,今年又申请了本科学历的学习。“3788元,这是公司刚给他交的学费。”办公室主任赵捷给记者展示单位的交款记录。
在高密,这样的企业不止一家。在高密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豪迈集团”)的车间里,这个公司的电火花科研小组组长王钦峰一身蓝色工装,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这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先后改进了60多项工艺,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已经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为鼓励更多的农民工由“工”转“匠”, 实现稳定就业,豪迈集团的豪迈职校依托国家授予的“王钦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王钦峰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钦峰班”,鼓励更多农民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就业面。
益丰机械员工给客户介绍公司产品。
近年来,高密以领先的政策机制、健全的培养体系、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为农民工的“技能化”提供坚实保障。高密不断强化产教融合,推动各类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与海尔、海信、中车等1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开设校外实训基地30多处,每年订单式培养技能型人才1120多人。同时,他们还根据辖区产业特点,策划了工业母机、劳保、纺织等10大产业的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项目,吸引10万产业工人先后参加,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
益丰机械的员工在展会上向客商介绍本企业产品。
高密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苏钊介绍,打通农民工由“工”到“匠”等成才和发展通道,实现稳定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是改革的重点,高密大力推行优秀职工持股制度、持续优化薪酬激励机制,创新实践集体协商“1+3”合同集中签订工作,辖区内产业工人工资连续5年实现年均10%左右增长。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王红蕾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