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例“醒后卒中?”引发的思考。

撰文丨黄明雷

患者夏某,男性,80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5小时”入院。

患者在早上6时左右在家中看电视,一切表现正常,随后进卧室休息。上午8时左右,家人呼唤患者无应答,发现患者躺在床上,意识不清,伴有呼吸深慢,四肢瘫软,无发热、抽搐。

家属将患者送入医院,于上午8时40分到达急诊,急诊医生行头CT等相关检查后于9时10分左右以“醒后卒中?”收入医院综合病房。

但在后续的详细检查和评估后发现,患者并不是醒后卒中,而是由于中毒导致了类似卒中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看看你能找出区别吗?

病例信息

既往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差,未进食,无二便失禁。既往吸烟40余年,1包/天。肺心病病史多年。

查体:体温36.5℃,脉搏139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27/70 mmHg,体重70kg。浅昏迷,平车推入病房,查体不合作,双肺呼吸音清,右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66次/分,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神经系统查体

浅昏迷状态,高级皮层功能检查无法完成,颅神经:双侧瞳孔等大,D=2.0mm,右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面纹对称,余颅神经查体不合作。

四肢肌力无法测量,根据患者不自主运动评估,左侧肢体肌力2-3级,右侧肢体肌力3-4级,肌张力检查不配合,共济失调检查无法完成,深、浅感觉,复合觉查体不合作,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反射阳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27分(意识水平3分+提问2分+指令2分+肢体肌力12分+感觉2分+语言2分+构音2分+忽视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得分为5分(睁眼1分+言语1分+刺痛时肢体屈曲3分)。

辅助检查:头CT示多发性脑梗死。心电图及监护提示心房纤颤。随机血糖为8.0mmol/L。

入院前头颅CT


图1:双侧半球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椎基底动脉硬化

随后的血常规、凝血及生化回报:中性细胞百分数76.7%,淋巴细胞百分数18.5%,平均血小板体积8.8fL,超敏C反应蛋白>5.0mg/L,D-二聚体1.79mg/L。肌红蛋白25.99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3.00ng/mL,血糖9.09mmol/L,载脂蛋白A 1.99g/L,载脂蛋白B 0.54g/L,钾离子3.29mmol/L,钠离子135.5mmol/L,同型半胱氨酸19.0μmol/L。

定位、定性分析

定位诊断

患者意识障碍,定位广泛皮层或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右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定位光反射通路、动眼神经可能,四肢肌力均有不自主运动,右侧力弱明显,右侧病理征阳性,定位左侧锥体束,初步综合定位脑干。

定性诊断

患者老年男性,急性起病,既往肺心病病史,长期吸烟史,入院后心电监护提示房颤,存在多个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头CT排除出血及占位,首先需考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心源性栓塞机制可能,其次需排除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可能。

诊疗经过

由于患者就诊时还是疫情期间,患者由急诊入住过渡病房。神经内科会诊,询问既往史及服药史无特殊,初步诊断急性脑梗死,并于9时25分给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体重70kg,按0.9mg/kg计算,注射总量为63mg,首剂6.3mg静注,其余1小时内静点完毕。

溶栓后1小时,患者意识逐渐转清,言语欠清,高级皮层功能检查迟缓,但可配合,颅神经查体:双侧瞳孔直径3.0,反射恢复正常,余颅神经查体无异常。四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双侧深、浅感觉,复合觉查体无异常,腹壁反射正常,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反射阳性,NIHSS评分2分(意识水平提问1分+构音1分),GCS:15分,改良Rankin量表(mRS):1分。

溶栓后3小时,患者意识清,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颅神经查体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肢体深浅感觉,复合觉无异常,右侧病理反射阳性。NIHSS评分0分,GCS:15分,mRS:0分。


图2:复查头部CT与入院时头部CT比较未见变化

入院后第二日复查头MR


图3:DWI未见新发梗死,颅内大血管未见明显狭窄

病因追溯

患者入院时查体发现双侧瞳孔变小,带着疑问,特意询问患者家属是否有口服安眠药精神类药物史,患者家属回答很明确没有。由于患者家属是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所以尽可能简单沟通溶栓的事宜并且快速用药。

入院后第二天,再次询问患者本人时,患者自诉当日清晨6时左右起床后,与老伴吵架,自己回卧室后,越想越生气,随即拿出老伴平日口服的氯氮平片,一次性口服50mg,病因也就由此揭秘。

患者最终诊断是什么呢?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打开第一篇文章即可查看~

本文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