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胜利酒厂吗?”

将这个问题抛给丽江年轻人,大多茫然。

这是自然,毕竟,历史悠远。

如果从1954年在丽江古城以集体合作酿酒社算起,胜利酒厂成立至今已有70年时光。



70年的岁月长河里,它曾经辉煌,并几经更名,几经迭代——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华抵达昆明,胜利酒厂生产的“三多”牌窨酒便出现在省政府的接待宴席上,席间伊丽莎白女王连饮三杯,之后窨酒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日本等十余国;



1984 年,胜利酒厂生产的窨酒先后获得国家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以及云南省地方名特产品和省优质产品称号;



丽江窨酒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标准的源头就来自胜利酒厂;

丽江周边的香格里拉、鹤庆等地酿酒,纷纷来胜利酒厂取经;

至今,缅甸、滇西北一带部分酒厂和农散户酿酒用的酒粬,依旧来自胜利酒厂……

曾经辉煌无比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胜利酒厂,为何如今在丽江市民心中,几乎“查无此厂”?70年的岁月,它经历了什么?如今还在生产吗?



“胜利酒厂还在呢!”站在拉市海湖畔,胜利酒厂新一代管理者王伟为“消失”的胜利酒厂发声。



2010年,胜利酒厂搬到了拉市海湖畔的大研农场(此前的丽江监狱)。相对于这个地点,大多数老丽江人所熟知的厂址,要么是福慧路旁的丽月湖;要么是黑龙潭附近(如今丽江市幼儿园所在的地方);再往前追溯,丽江老人会告诉你,刚建厂的时候,胜利酒厂的工作地点在古城的小四方街上……



除了厂址的变化,“胜利酒厂”这个老字号的名字也几经更迭:从成立之初的丽江古城几个酿酒小组组成的“丽江胜利合作酿酒社”,到1960年代的“丽江县酿酒厂”,到1970年代的“丽江胜利酒厂”,再到“丽江胜利酒业有限公司”,都是它。



如今,他们的名字就如同胜利酒厂曾经的招牌产品窨酒一样,略微泛黄。甚至搬迁到拉市海后,大多数市民都以为胜利酒厂“倒闭了”。只有少数本地的老朋友知道它还活着,找着过来买酒、藏酒。丽江著名口书书法家和志刚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在胜利酒厂的库房中,堆着上百斤“和志刚存酒”。读本君采访当天,和志刚恰好带着朋友来买酒,在新建的丽江胜利酒业品鉴中心内,他一边盛赞“胜利酒厂的酒是丽江的茅台”,一边带着一波朋友现场掏钱,数着钞票买酒。

“很多丽江本地人对胜利酒厂还是很有感情的。”作为一名80后,对生长在丽江古城的王伟而言,胜利酒厂是他脑海中抹不去的记忆。曾经住在古城他家隔壁的爷爷杨尔鼎,就是胜利酒厂的前厂长及“丽江粬”的研发者,还是云南省劳模。王伟家也有亲戚曾在胜利酒厂酿过酒,丽月湖畔的酒厂是他儿时玩乐的地方,就连他家的缝纫机,都给胜利酒厂缝制过酒厂的LOGO……



2007年,刚毕业的王伟和几名古城青年通过招工到酒厂做技术人员,最后留下的只有他一人。这些年,他从技术员做到工会主席,又成为胜利酒厂新的CEO。“现在这个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王伟很遗憾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胜利酒厂的市场一再收缩,从原来的卖酒和酒粬,到现在只靠酒粬销售维持运营。

现在的他,想做点什么,“让这个品牌不再仅限于酒粬,不再落寞。”



胜利酒厂曾经有两个招牌产品:酒粬和窨酒。

“丽江粬”的研发者杨尔鼎已去世,但在他的口述中,胜利酒厂的第一次辉煌,是在酒粬技术的革新之上。



当时在酒厂担任技术负责人的杨尔鼎去贵州安顺学习酒粬制作技术,学成之后根据丽江实际,将原料由原来的大米改成麦麸,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当时的丽江,一斤大米的价格在1角以上,而麦麸每斤才2分,1964年,胜利酒厂用麦麸为原料,制成了高质量、低成本的“丽江粬”,而昆明在1967年才研制出了同等质量的酒粬,整整比丽江晚了三年。

一时间,丽江粬成了热销货,附近州县甚至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慕名而来,胜利酒厂全员加班加点生产仍供不应求,丽江粬成了丽江的一大品牌。



据杨尔鼎的口述,当时丽江粬每斤成本仅4~5分,而售价却是8角4分。从1967年到1985年期间,每天的产量都在1吨上下,利润可观,连县税务局都派人常驻酒厂。职工的待遇也有了大的改善,工资以外还有加班费和奖金,有时加班费甚至超过工资数。

在市民杨嬢嬢的回忆中,胜利酒厂的辉煌在一部电梯中得到佐证。

80年代的丽江,许多人都不知电梯为何物,但胜利酒厂就安装了一台。杨嬢嬢伙同着兄弟姐妹几个央求了当时在厂里的熟人,让他们去搭乘那部电梯,虽然中途酒糟味道刺鼻,但对于年仅8岁的杨嬢嬢来说,“当时也算开过洋荤了!”



至今,40多年过去,酒粬依然是丽江胜利酒厂的招牌,胜利酒厂的酒粬也依然是云南酒粬销售最多的企业,2019年曾一度做到800万销售额,哪怕因为疫情和缅甸内乱,出口销量锐减1/3,依然有人频繁打电话来问,“给缅北的酒粬什么时候能够供应上?”

也因为丽江粬名气太大,在保山地区,甚至还有无良厂家生产以次充好的“丽江粬”破坏市场。“我们常会接到投诉,说我们的丽江粬不出酒,结果过去处理一看,全是假货!”即使报警处理了,也无济于事,他们还是会找个地方重操旧业。



只可惜,对于酒厂的另一个招牌窨酒来说,世界变化太快,它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从清朝道光年间便有记载的窨酒,在丽江度过了500多年世道变迁的时光。





在一个世纪之前,丽江古城的每一条街道,几乎都有一两位会酿造窨酒的纳西阿妈,有姓李的,有姓杨的。



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酿酒的李大妈▲

这款泛着琥珀色光泽的低度发酵酒,曾是马帮沿途馈赠商友、打通关系的礼物,也是纳西族的喜庆酒。许多丽江大户人家在孩子降生时,会用陶罐往地下埋几罐窨酒,等孩子成年或结婚时再挖出来喝上几坛。它还是约瑟夫·洛克及顾彼得在丽江古城最爱的酒。据说,1949年两人匆忙离开丽江时,都不忘在堆满植物标本、东巴古籍的飞机里再塞上几壶丽江窨酒。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窨酒耗粮大、生产成本高而停止了生产。

改革开放后,窨酒酿造重新得到重视。丽江政府抽调技术人员,在丽江县胜利酒厂成立工作组,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原创上,对工艺进行了科学整理。“可以说,丽江窨酒的标准就是胜利酒厂制定的。”王伟说。





一时间,胜利酒厂生产的“三多”牌丽江窨酒风光无两。



据记载,“三多”牌丽江窨酒1982年获全省行业评比黄酒类第一名;1983年被评为云南省优质风味名特产品和云南省优质产品;1987年获全国黄酒节评比第二名。同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昆明期间,在省政府的招待宴会上连饮三杯,大加赞赏,名扬海内外。





在胜利酒厂新装修的胜利酒业品鉴中心内,被老外拿在手中的永胜瓷瓶装的窨酒,印有英文和日文出口包装的窨酒,1986年云南省委书记题字“大力发展民族传统饮料窨酒”,以及1987年云南省省长和志强题字“满园天乐从何来,原是纳西窨酒开”,都昭示着窨酒曾有过的荣光。





只可惜,那属于曾经。

王伟分析,市场的萎缩来自于多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二是管理制度滞后,产品创新和宣传相对不足,未能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三是彼时多头领导,政出多门,厂里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不仅导致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下降,还影响产品的质量;四是后期选址错误。搬迁到拉市海后,这些年的利润和精力都放在如何更新环保设备上,丽江粬仅能勉强维持生产,干脆就不折腾了。







如今,缓过神的王伟还想再“折腾”一下。

在王伟看来,新旧也好、兴衰也罢,都属正常。可口可乐也经历了低潮,云南白药也曾被打上“陈旧”标签,“但为什么他们都可以重获年轻人的喜爱?”王伟看着与品鉴中心仅一扇玻璃门之隔的库房里存放的大大小小几十个罐子,“这里400多吨有年份的藏酒,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几代人的技艺,放在这里太可惜了,我想让丽江人尝一尝,说不定这也是品牌焕新的一次机会……”



这样的底气来自今年7月胜利酒厂做的一次“原始”尝试——摆摊卖酒。为打开沉寂已久的市场,他们开了一罐珍藏10年的基酒,经过工序处理后,将它卖到嘉和夜市及周边的乡镇上。





“就那一个月,我们卖掉了16吨的库存,回款100多万!”王伟说:“而且你肯定想不到,买得最多的还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喝了觉得好喝,便电话让我们拉酒过去,证明我们的酒品质是过关的!”

嘉和夜市也是如此,爱喝酒的市民凑上来会说两句话,第一句是,“没想到胜利酒厂还在”,第二句是“给我来上几斤尝尝!”



在周边的乡镇促销,一些赶街的老人看到胜利酒厂的字样,纷纷围到车前唠嗑,当年在胜利酒厂买酒糟的经历,怎样背粮食卖到厂里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听得我们很感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厂没有没落,丽江人民对我们的情怀还在,我们的酒依然有市场!”王伟说。





王伟和公司同事一起,分析市场与产品,推出针对丽江人口味的小曲清香型白酒“大麦酒”和“丽江小清”,其中,大麦酒是许多八零后年轻时代的回忆。并将1989年生产的丽江窨酒重新处理包装,放到古城中投入市场。“窨酒很适合游客的品味和电商市场,一是颜色好看,琥珀色的琼浆;二是口感好,既是饮酒,又像吃蜜,有着一点淡淡的药材香,还富含多种氨基酸。4000万游客中有1/10来买,市场就起来了。”



但国内白酒市场满目都是更醇香的对象,再加上并不那么“长情”的新一代消费者,胜利酒厂想要胜利地抢占市场,仍在探索的路上。



不管未来如何,最起码,胜利酒厂,这个曾经在丽江妇孺皆知的酒厂,又开始折腾了。这是个好的开始,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