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发生了分裂,开始形成诸多的派系。经过反复的较量,以东北为主的奉系,和以直隶为主的直系成为两大实力极强的军事集团。
随着两边的实力扩张,直奉两军最终也迎来了决战,然而雄心勃勃的张作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引以为傲的奉军,在大战中竟然是不堪一击。
1922年4月28日,张作霖集中12万大军开始对直军发起进攻,可几天之内,战局就发生了大的转变,直军开始全线反击,奉军东西两路主力全部被打败,12万大军损失惨重。
幸好有张学良、郭松龄布置好了山海关防线,挡住了吴佩孚精锐的攻击,否则张作霖可能连东北老家都会丢失。
奉军的全面溃败,只能让人用大跌眼镜来形容,因为在战争爆发前,奉军可是掌握着极大的优势。首先双方的力量对比上,张作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时奉军部队集中在北京,天津两处关键地区,而吴佩孚的军队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北京是吴佩孚进攻的重点,可吴佩孚已经陷入了四面树敌的境遇。张作霖的外交手段比较成功,他不仅顺利争取到了段祺瑞等人的同盟,还从内部分化,使得曹锟在战争过程中保持中立。
直系的内部力量被大大损耗,更糟糕的是,吴佩孚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由于他陷入孤立,直军想要筹措军饷都很困难。
吴佩孚
可这么多不利的因素,吴佩孚硬是挺了过来,他打赢了张作霖,自己也是一战成名,成为当时最接近统一全国的人。
张作霖在拥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失败呢?
其实,吴佩孚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并没有后世所夸耀得那么出色,因为吴佩孚是集中了自己嫡系主力两个师,自己亲自指挥,优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情况下。
愣是被张学良,郭松龄的第二梯队给打败了,其中郭松龄靠着两个旅就抗住了数倍的直军主力,他们最终还能带着部队完整撤退,这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很多人往往不理解吴佩孚失败的原因,其实从山海关一战,可以看出吴佩孚在军事能力上确实没那么出色。
然而他能把奉军第一梯队的军团全部收拾掉,也不能说吴佩孚真的一点能力都没有。这场战争关键在于军队的战斗能力,北洋军阀内部各个派系的战斗能力也是不同的,直系军队是直接继承了袁世凯大部分新军,他们的底子确实非常强。
张作霖的奉军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他们有着不错的工业体系,后勤保障也比直军更强一些,可奉军的战斗素质确实差得离谱。
张作霖
奉军大部分部队原本就是从马匪,巡防营这类的军队改编出来的,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以郭松龄等新派军人为代表的势力还没有正式登上舞台,张作霖主打的部队还是原来的旧系。
这场战争就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北洋军阀的落伍,已经比不过郭松龄等人主张的新式军队。可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是绰绰有余,张作霖的部队实力更差,奉军原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嫡系军队,绝大多数都是杂牌军起家。
成编制之后,张作霖也没有能进行有效的改编,可以把当时的奉系看作是一个杂牌大联盟,既没有一流的战斗力,也没有够强的向心力。
张作霖
像他的老兄弟张景惠,在战争爆发期间是想尽了办法拖后腿,最终还率部投降,反手捅了张作霖一刀。张景惠这样的人反而能得到张作霖的重用,在大战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奉军从上到下的腐败,软弱在这场战争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军队的素养从纪律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像奉军在战争中的一些具体表现实在惨不忍睹。林述栋在给王怀庆的报告中说:“兵无斗志,且退却时沿途抢掠,私囊已足,更无效死之心。”
奉军内部诸多高级将领甚至一边打一边和吴佩孚那边保持着联系。虽然直奉战争书面上看起来打得挺激烈,可实际上这场战争根本没有那么惨烈,完全就是一边倒的情况。双方花了很长时间布阵对峙,真正交火的时间也就是24小时,这么短的时间内奉军就被收拾掉了几万人,这应该也能创造战争史上的纪录了
在交锋中,奉军的匪徒思维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保定对战中。吴佩孚的军队布置了由地雷,铁丝网等防御设施构建成的现代化阵地,配合机枪与火炮,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可奉军在面对这种阵地的时候,进攻完全没有章法,就是靠着人多往里乱冲,甚至还出现了奉军猛闯地雷阵的情况。
各个部队之间完全没有什么协同作战的能力,后援部队也来得相当慢,部队在进军的过程中也完全不懂怎么构筑火力点,甚至连防御工事都不太会做。这些事情,都一次次凸显出奉军作战素质低下,整体实力偏弱。
其实很多人认为张作霖的实力强,是觉得他们的工业能力强,后方还有日本的资助。因此奉军的装备并不差,甚至还能投入装甲部队,可诸如英美苏联这些顶级的强国,他们的军队可不单单是靠着装备生存的。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装备只是一个要素,军队的编制架构,协调作战,动员能力,部队专业的训练,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
当时的奉军只有装备资源这一方面的优势,你给了一帮土匪一艘航母,他们也没办法靠着这样的装备去打什么胜仗。因此这场战争,真不是直军强得那么离谱,纯粹是奉军差得太离谱。这次的失利,也让张作霖认识到了原本的旧军队已经不适应新式战争了,随后他才会重用郭松龄等人开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