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专业高考地理备考
每日更新坚持11年
地理知识集合汇总
在过去,世界的人类主要被笼统地以肤色分成三大人种,即黑色、黄色和白色人种,当然,人类本身而言并不能根据单一的形状来进行粗略地划分,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生理等等因素而组成的人类群体都是有着极大的区别。
也因此,如今大部分科学家们都认为单单按照肤色的划定人种是非常不科学且不合理的。
其实除了过去的黑、黄、白三大人种,世界上还有着其他的划分,比如根据地理的不同有着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波利尼西亚人种等等,同时每一个地理人种中,因为社会、民俗、政治等原因,还存在地域人种。
而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就是生存在寒冷的北极圈内外的黄种人中的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也被叫做是爱斯基摩人,主要生活在北极的西伯利亚、阿拉斯加以及格陵兰周围地区,大部分因纽特人认为万物皆有灵,信奉以自然为主要力量的萨满教,同时因为世界的全球化,也存在部分因纽特人信仰其他西方宗教。
在因纽特人的文化中,“因纽特”的含义是“真正的人类”,这也是他们的自称,在几千年前,因纽特人从亚洲前往美洲,却遭到了美洲本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拦截与杀害。
印第安人
因纽特人打不过印第安人,只能一边抵抗,一边朝着北方后退,直到来到北极圈,追杀至此的印第安人认为因纽特人必然无法抗住如此寒冷的环境,最终都会冻死,这才没有继续追赶。
也因此,因纽特人在这场追杀当中活了下来,由于仅存的人数非常少,他们为了存活,根本不敢再去挑战印第安人的力量,只敢在北极圈附近生存,并且不敢去进行报仇。
上面所提到的“爱斯基摩人”(Eskimo)的别称其实并不受到因纽特人的欢迎,因为据他们所言,这个称呼是当年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追杀因纽特人时,给后者取的带有嘲笑的称谓,含义是“吃生肉的人”。
当然,因纽特人确实是会吃生肉,由于北极地区非常寒冷,因纽特人出门在外,想要随地生火吃熟肉是非常难的。且不说恶劣的北极环境下是否有足够用来生火的道具,就算是生出火了,也很难让火在如此寒冷的条件下留存太久。
也因此,因纽特人认为把肉做成熟肉是非常糟蹋食物的做法,他们通常会将这些肉保存一段时间,并且喜欢食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已经有了少许腐烂的肉。
当然,这在我们眼中是非常不敢置信的一件事情,但是要知道他们可是生存在北极地区几千年的人类,在长期极端环境下的存活,因纽特人俨然已经寻找到了最合适的生存方式,这是其他人所没有经历过的,我们也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他们指手画脚。
如今,因纽特人居住得非常分散,有的生活在格陵兰岛,有的生活在美国,有的生活在加拿大、俄罗斯,但加起来一共也才只有6万多人左右。
因纽特人的分布
他们主要是以捕猎海洋以及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为食,也经常捕食海鱼,即使是在现在非常发达的年代,因纽特人已经能够装备上强大的步枪武器,可以轻松地捕杀猎物,但他们也依然会使用过去的鱼叉作为“替补”。
然而随着外界的人们开始关注这群生活在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许多人对于他们能够生存在零下40度的北极寒冷环境下的原因非常好奇。
因纽特人似乎全然不怕北极的恶劣天气,甚至还修建雪屋,并在雪屋里脱光了衣服,难道他们已经进化成为了不怕冷的物种吗?
为什么因纽特人不怕冷?
事实上,因纽特人之所以能在零下40度的北极生存,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修建的雪屋。
在我们看来,一个雪制成的小小屋子,雪是寒冷的,那么雪屋自然而然也是寒冷的,但其实雪屋通常是因纽特人用如同压缩饼干一样,密度极高的雪砖压制垒砌而成的。
这样的雪砖足够紧实,有较多的空隙用来储存空气,就像是羽绒服里的鸭绒一样,都是用空气来保温取暖,因此空气的导热性非常差,雪也很难散热,这就使得雪屋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雪屋内的温度基本上是不会被传导出去的。
而且雪屋一般都只会开一个很小的门洞,想要进去雪屋中,可能小孩子都需要弯着腰才能进去,要是长得比较高大,那么可能只能趴着进入,这样低矮的通道也是为了保温,冷空气、北极的寒风无法进入到屋内。
并且我们都知道,暖空气都是向上汇聚,冷空气向下沉,通道在雪屋下方,也自然会防止雪屋内的暖空气顺着通道流出。
再加上雪屋内壁较为光滑光亮,会将热辐射进行反射,这也大大降低了热量向外扩散,确保了雪屋内部的温暖。
也因此,因纽特人虽然生存在零下40度的北极,雪屋内却能够保持在0度左右的温度,虽然依然还是很冷,但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难得的温暖了。
除此之外,因纽特人还会在雪屋内用鲑鱼油、海豹脂肪等动物油脂制作成“油灯”,这样不仅能够照明,还能增加雪屋内的温度。
而且他们主要是靠着猎杀海豹、北极熊和加拿大驯鹿等为生,这些动物都有着厚实温暖的皮毛。为了生存,因纽特人也不必要去追求动物保护,活下来才是他们首要的任务,这些远比人类手工做成的被子更加保暖,因纽特人也自然不需要惧怕很冷。
同时,如果是一家人,因纽特人还会脱光衣服,互相拥抱取暖。毕竟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因为环境的寒冷而变得低温,在种种防寒措施下,因纽特人在雪屋动物被窝里,差不多都能享受到一定的温暖感觉。
因纽特人并非不是不怕冷,而是已经在寒冷的北极环境下寻找到了合适自己生存的方式,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防寒措施。
他们虽然属于亚洲人,具有较为明显的黄种人特征,但因为几千年来长期生存在北极,他们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变得身材矮小而粗短,脸盘较宽,鼻子也很粗大,为了防止北极环境下白茫茫的冰雪反射强光,从而对双眼造成危害,因纽特人的眼睛也变得十分细长。
这些身体特征都是因纽特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改变,虽然如今的社会崇尚又瘦又高的审美标准,但是因纽特人粗短的身材却是他们能够在严寒下存活下来的凭证。
同时,因纽特人常常使用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即居住地附近的动物,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皮下脂肪增加,从而更能防御寒冷。
在漫长的演化中,因纽特人已经适应了北极的环境,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气候持续上升,原本栖息在北极圈附近的动物们数量直线下降,因纽特人也面临着食物缺少的危险。
或许在未来,因纽特人就会由于在冬日保存的食物不足,而在温暖的雪屋中被饿死。
当然,如今国际上已经在对因纽特人进行帮助,但食物等物质上的帮助并不是永恒的,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释放、增加植被面积等等活动,这才是帮助因纽特人,也是帮助我们人类自己的最好方法。
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土著——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
几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跨过白令海峡向美洲腹地进发。他们哪里料到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因纽特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因纽特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谁料,因纽特人在北极奇迹般生存了下来,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
尽管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但是因纽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
吃生肉的爱斯基摩人
“因纽特”在他们的语言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他们还有一个不太喜欢的名字叫“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一个带有嘲笑性质的名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因纽特人的确吃生肉,而且他们更喜欢保存了一段时间并稍腐败的肉,因纽特传统观点认为将肉做熟实在是对食物的糟蹋。其实这也是对北极寒冷的一种适应,在外打猎的人是没有希望随处生火的。因纽特人的传统食谱全是肉类:海洋里的鱼类、海豹、海象以及鲸类,陆地上的驯鹿、麝牛、北极熊以及一些小动物。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养育后代的条件也非常恶劣,为了提高婴儿的成活率,因纽特人很早就依靠集体力量养育后代,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大同观点,认为孩子是大家的。因此,不管你喜欢哪家的孩子,只要你真心想领养,主家很可能就会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带走。如果他想养孩子,就到别的家去看,喜欢哪个就领回家来。所以,因纽特孩子往往要在很多家周转后才长大。
追捕海洋巨兽
鲸鱼是因纽特人生活的必需,但由于鲸鱼数量不断下降,现在各国的捕鲸活动受到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严格限制,每年因纽特人只获得一定的限额,以满足他们“传统和生存的需要”。
因纽特人使用一种木架皮舟捕猎鲸鱼,这种舟只能载一个人,样式和现代奥运会使用的单人皮划艇较相似,事实上后者就是根据前者改进来的。这种小艇机动灵活,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桨在,你随时可以把翻了的船正过来继续参加战斗。
关于鲸鱼,因纽特人结合《圣经》嫁接了一个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的罪恶而降下洪水,因纽特人没有躲进诺亚方舟里,而是架着自己的皮舟随水漂流。在他们就要饿死的时候,来了一头弓头鲸自愿献身为他们提供食物。因纽特人闯过难关并得以登岸,自此以后,每年春天弓头鲸都会来到北极为因纽特人提供食物。这个故事在因纽特人中流传甚广,因此他们对鲸充满了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因纽特人为每一头被猎的鲸举行仪式、祈祷,为它们的灵魂祝福。而这种对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常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淡漠。
加拿大北部居住着因纽特人,在格陵兰、阿拉斯加能看到他们。身材不高,宽鼻子,头发又黑又直,因纽特人居住得十分分散,SIBERIE和TCHOUKTCHES半岛北端,只有几千人。在加拿大,他们主要生活在Nunavut地区,人口约3万多人。世上共有6万多人。
因纽特人不喜欢人们称他们为“爱斯基摩人”(Eskimo),因为这种说法来自他们的敌人,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的语言,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而“因纽特”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人类”。
法国传教士这样拼写"ESQUIMAU",阴性"ESQUIMAUDE",复数为"ESQUIMAUX"。英语则是"ESKIMO"是我们常用的形式。他们和印第安人一样,只是晚一些从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因纽特人主要表现出黄种人的种族特征。
他们在海岸边安家落户,主要靠猎捕海生哺乳动物(主要是RHOQUE,海象,独角鲸和各类鲸)和陆地哺乳动物为食(加拿大驯鹿,白熊,麝牛,极地狐和北极熊)。
捕猎的方法有很多种,虽然步枪取代了传统武器,但鱼叉还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工具。因纽特人也从事渔业。主要捕食海鱼(鲨,鳕鱼,庸鱼菜,肉色像鲑鱼的鳟鱼和红鲑鱼)。一些地方化的种族也捕捉淡水鱼。
捕鱼活动一般是在大浮冰上,更多时候在浮冰下进行,不同的种族用不同捕鱼工具,捕不同类型的鱼:钓鱼钩,渔网,捕鱼篓,鱼叉。因纽特人在北极地区短暂的夏天也从事采摘业,但他们的食谱中还是主要以肉食为主,这种生活环境中,他们主要依靠海豹和加拿大驯鹿生存。也是那些动物的皮毛为因纽特人提供了抵御严寒的衣服。
至于居住形式,传统的是雪砖垒成的圆屋顶的房屋-雪屋。然而,雪屋这个词不仅仅指这种雪砖房屋,而是指各种居住形式,这要依季节而变化:夏天,因纽特人住在兽皮搭成的帐篷里;冬天则住在雪屋,石头屋或泥土块屋子里。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游牧生活也起源于迁移形式,后来发明了狗拉雪橇——美洲印第安人也用这种工具,和海豹皮小艇、独木舟。不同的海豹皮小艇通常是一人操纵的小船,用双短桨划动,加上窄窄的船体,使海豹皮小艇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冰上活动起来都十分灵活。在新魁北克UNGAVA海湾那里,海豹皮小艇最显神通,然而,在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中,游牧生活方式已经消失,雪地摩托代替了雪橇,营房代替了雪屋。
如下:为中国 2023 年死亡人口按性别和年龄分布图表。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业部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 2024 版》。
3、中位数死亡年龄为 75.53 岁,其中男性 73.19 岁,女性 79.04 岁。
中位数年龄的计算要简单,按人数排序,找出正好排在中间的那个人,其年龄就是中位数死亡年龄。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但是,平均死亡年龄与人口的年龄结构关系很大(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国家,其平均死亡年龄必然高于老龄化程度较轻的国家),不利于各个国家之间作对比。
故又引入了“预期寿命”的概念,来比较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其人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计算过程像“旌旗十万斩阎罗”的闯关游戏。
根据联合国数据,2023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为 77.95 岁,男性为 75.20 岁,女性 80.93 岁。
(卫健委 9 月披露:2023 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8.6岁;与联合国数据有一定差异。)
中国的人口生命表(联合国数据)如下图所示: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