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郭沫若先生是近代史上挥毫洒墨的文学大家。但他还有少为人知的另一层身份的存在,那就是博观古今的考古学家,他还一度被推崇为考古学界权威者,甚至在人们的印象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勘察挖掘墓地的考古队中都有郭沫若先生的身影。那么博识渊博的郭先生也有不识得的文物吗?答案竟出乎人意料的是肯定的。


那是一件出土于安徽的西周晚期的文物,现如今被安置在了当地的博物馆中。1959年3月,安徽皖南屯溪市郊区正在修建飞机场,收获意外之喜,挖到了两座千年古墓。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救援性发掘后,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西周时期的古墓,并且出土了大批青铜器、陶瓷器等珍贵文物。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唯有一件令诸多考古专家门抓耳挠腮,苦思不得其道。一群专家都十分无奈,对待这样一件文物,居然连名字都叫不出,更何况它的用途呢?考古人员请教了当时的考古学界权威郭沫若先生,可郭沫若看了之后也是一筹莫展,无法弄清这件文物的功能和用途。可见这件文物的神秘和诡谲。最后大家集思广益,根据其形态特点姑且暂时命名为“钟型五柱器”。


对于这件文物,据考古日记记载所言,出土于屯溪奕棋飞机场一号墓。钟型五柱器即云纹五柱器,是只有在屯溪墓中才挖掘出来的的器型。高有30余厘米,柱高16厘米左右。器上有五根直立的圆柱,分列在长方形的脊基上,等距排列。

下面是一个空腔的方座,四角呈圆形且没有棱角,四周微微鼓起。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底座四面,都饰有两钩龙纹的美观图案。五根相同高度的圆柱,间距相等地屹立于房脊之上。这样一件文物保存良好且纹形美观,却唯独有一个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大家都不知其名和用处。


有人说这件文物形似打击乐器的某部分,可能是器物之座。可当音乐工作者对五根柱子进行测试时,文物却并不具备乐器本身的发声效果。这样的推断也就不攻自破了。也有人言说这是专门用于摆放管状乐器的支架之类的物什。然而考古人员在挖掘清理文物时,并没有在周边发现任何乐器,五根柱子上也并没有长期摆放乐器而产生的腐朽的痕迹。由此可见,这样的推论也是有问题的。

时间流逝,恍然文物已经出土了五十多年。而这件文物却始终没有被正式命名,这也归咎于器物本身没有任何檄文和注释,无法让考古学家一窥其中奥义。好似哪位能工巧匠的随手之作,连铸作者本人的名字都懒得写,而且在古籍资料上也查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记载。这件被遗忘在时光深处的文物,好不容易能够重见天日,却无人知其名、知为何用,实在令人惋惜不已。


但幸好人们没有放弃,总有新的推论被提出,旧的猜测被证实,过程虽然遍历波折,但这也正是考古的乐趣和求证精神所在。活跃在考古界的知识分子也从未停歇过,早年间它被认为是乐器,但被专家联名否认。后还有人认为它是某种器物的后座,但是仍是语焉不详、无处求证。近期则有人认为这是古人祭祀之时奉插祖先牌位的底座,但是这种说法也是引起争论不休,有待于学术界的论证,虽然论证的时间周期过于长了些,但相信史学家们终有一天能为我们揭晓答案,带来惊喜。

但是这一物件被曝光后,脑洞大开的网友们就开始调侃了,纷纷说这是古代的路由器,别说,还挺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