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的某一天,一湖南老头拿着报纸竟说我国高级将领是他的儿子。
这位威名远扬的高级将领,名为许光达,原名许德华。
他1908年11月诞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户贫寒农家,家中排行第五,故有小名“五伢子”。由于家境清贫,许光达的童年生活尤为困苦,经常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五岁时,许光达目睹浏阳河畔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悲惨景象,特别是那位因饥饿绝望而携女投河的母亲,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一幕成为他日后投身革命的动因之一。
六岁时,许光达渴望上学,但家境贫寒使他只能站在学堂窗外偷听讲课。某冬日,大雪纷飞,他仍坚持前往学堂,却因寒冷昏倒在窗外。幸得教师邹希鲁救助,并承诺免费教他读书。从此,许光达得以开启求学之路。
许光达的父亲许子贵得知此事后,感激不已,并鼓励儿子勤奋学习。许光达不负父望,成绩优异。1921年,他顺利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再次遇到恩师邹希鲁,并成为其国文弟子。邹希鲁因家庭变故,将二女儿邹靖华托付给许家,两家因此结下深厚情谊。
1927年秋季,许光达与邹靖华喜结连理,共同踏上人生新旅程。
在长沙师范学校就读时,许光达原本期望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家庭贫困的境遇。然而,1923年6月1日发生的“六一惨案”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日本军舰士兵在湘江口岸公然开枪,造成无辜市民死亡。许光达和同学们义愤填膺,走上街头抗议,却遭到湖南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
许光达在抗议中受伤,深刻认识到仅凭教育无法拯救中国,必须通过军事斗争推翻军阀政府。于是,他开始秘密参与革命活动,并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毕业后,许光达受党组织派遣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他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始终坚守革命初心。在长沙躲避追捕期间,他险些被捕,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离家出走,直到多年后才得以返回。
许光达离家后,妻子邹靖华日夜担忧,而许子贵也因误信谣言以为儿子已死,悲痛不已。直到1937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邹靖华得知丈夫尚在人世,便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与许光达团聚。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许光达迅速成长,先后担任八路军旅长、司令员等职务,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1949年,随着湖南解放,许光达率领部队进入兰州。此时,许子贵在长沙乡下通过报纸得知兰州解放的消息,一眼认出报纸上的照片正是离家多年的儿子许光达。
他怀揣报纸找到长沙市军管会主任肖劲光,确认了儿子的身份。而远在兰州的许光达得知父亲的消息后,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感慨和愧疚。
1950年,许光达抽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当乡亲们得知他身居高位后,纷纷提出各种要求,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对此,许光达坚决表示:“我不能利用职权为你们谋私利,我是人民的公仆,只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许子贵对此深表理解,默默支持儿子的决定。
许光达因工作繁忙,只能在家住十余日便返回北京。在接下来的六年里,许子贵坚守在农村,从未给儿子添麻烦。然而,在1957年,许子贵因病离世,哥哥发电报催促他回乡主持丧礼,并要求带回白布制作孝服。
接到电报后,许光达深感悲痛和对父亲的愧疚。然而,他深知若回乡大办丧事将违反中央节俭精神。经深思熟虑,他委托一名熟悉湖南风情的干部回乡办理丧事,并明确指示要节俭办丧、禁止迷信活动。
最终,丧礼得以简办,总费用远低于预算。许光达虽完成丧礼,但内心仍充满对父亲的愧疚。
在乡亲和家人眼中,许光达或许显得“冷漠”,但在人民心中,他却是一位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领导人。
1969年,许光达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