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美国漂泊一生的王季迁,或许是在弥留之际想要落叶归根,于是把子女叫到跟前嘱咐道:

“我已经97岁,眼看着时日无多,在我死后,你们要回国看看当年的老屋还在不在,当年迫不得已离开中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回去……这幅《朝元仙仗图》是我之前一直想要还回中国的国宝,但都没能如愿,希望你们能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将它物归原主。”

同年,老人去世后,子女将此画拿到拍卖行鉴定,经估价,当时的市场拍卖价高达120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亿元。


2005年7月,老人的女儿王娴歌将《朝元仙仗图》带回中国,因为一系列交接手续,及老人子女对遗产发生的争夺问题,这件国宝便一直寄存在上海的一家银行保险柜里。

2008年4月20日,当天的新闻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国宝失窃,是寄存时的赝品?还是取出后的掉包》?”令人大受震撼,那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老父留下千年国宝

1906年,王季迁出生于江南水乡的苏州,明代的时候,王家出过一位当朝的内阁首辅,相当于前朝宰相的职位,自那以后,诗书传家成了这个家族的家训,在日积月累中,家中收藏十分可观,也出过一些能书擅画的雅士,后来,书香门第,成了这个家族的代名词。


在这种环境下,在大人们的交谈中,王季迁耳濡目染地成长着,这位未来的收藏家,在孩童时代,便开启了自己与书画伴随一生的道路。

毕业于东吴大学的王季迁,在1935年时,因自身的学识渊博与阅画无数的见识,被评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

这一次远赴重洋,为王季迁开拓了见识,也同时肯定了当时的王季迁在中国书画鉴赏界的地位。

1940年,王季迁与德国美术史学家合作编纂的《明清画家印鉴》轰动一时,至今仍是作为鉴别明清书画真伪的重要参考书籍,凭借着学识和眼界,王季迁在1949年移居美国。


到了美国后,他开始学习西洋绘画,无论是中国山水,还是西洋抽象,王季迁都能从独特的角度对书画技法一叶知秋,做出真知灼见的鉴定。

学习之余,王季迁也大肆收藏遗失在国外的中国古画,《朝元仙仗图》正是在这种收藏的习惯下偶然得之。

在1960年的某一次逛古玩店时,王季迁在一家犹太人店中的货架上,发现了一幅古画卷。

虽然古画布满灰尘,但年过半百,阅画如阅川的王季迁,一眼就看出了这幅画的不凡之处。

打开发现,这幅古画描绘的是东、南、西、北、中五方帝君中的三位帝君,带领着队伍行列,朝谒天上的最高统治者的景象。


王季迁大受震撼,当即决定买下这幅画。

犹太商人似乎看出了这位老人的渴望,无论当时的王季迁愿意出多高的价,都不愿意卖出这幅之前被他搁置落灰的古画。

在一番讨价还价后,王季迁最终以6幅明清古画的代价换回了这幅北宋年间,有小吴道子之称的武宗元所绘制的白描画——《朝元仙仗图》。

这幅画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象征意义,代表着北宋年间昌盛的道教信仰,因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赵恒十分崇尚道家的黄老之学与长生之说,于是修建“玉清昭应宫”,用来欢迎各方神仙的莅临。

而这幅《朝元仙仗图》,是作为玉清昭应宫壁画蓝本所创作的绘制小样。


在经过一千年的跌宕起伏中,经历无数收藏家的珍藏后,这幅《朝元仙仗图》成了王季迁的私人收藏。

此后的岁月中,王季迁将此画视若生命,但进入晚年后,看着中国的一点点强大,这位老人产生了落叶归根,并将国宝归还的想法。

1992年,王季迁在一番联系下,与所处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进行协商,愿意将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和南宋马远的《山水册》以及元代倪云林的《松亭山色图》三件国宝,以低于市场价格的500万人民币,卖给故宫博物院。

当时的故宫博物院拿不出这么多钱,无奈只得作罢,可作为王季迁最珍贵的三件收藏,当时的每幅画,单拎出来的市场价就超过1000万。


随后,王季迁又找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希望以承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价格卖给台北故宫,但最终,台北故宫博物馆也没有拨款购买。

王季迁眼见着这些国宝要伴随着自己重埋地下,于是找到同为收藏家的林百里,但林百里看了《朝元仙仗图》后,觉得画技一般,还没有张大千临摹得好,又加上王季迁不愿意以之前承诺博物院的价格出售,所以仍是不愿接手。

2003年,王季迁在去世之前,嘱咐家人将国宝无偿捐赠给国家,在经过鉴定后,这幅《朝元仙仗图》的市场价,已经高达1亿元人民币。

女儿回国捐赠

2005年7月,在王季迁去世两年后,经过家族内部的商议,女儿王娴歌将《朝元仙仗图》带回中国,决定捐赠给有着文物界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博物馆。


因为当时家族内部的遗产分割尚未明晰,所以关于王季迁生前收藏的200多幅古画卷轴以及遗产成了子女争夺的目标,又加上《朝元仙仗图》珍贵无比,于是在王娴歌侄子王义强,也就是王季迁孙子的建议下,国宝暂时放入了上海一家银行保险柜里。

银行为了规避风险,特意配了两把开启钥匙,一把由王义强保管,一把交给王娴歌保管。

由于王季迁的收藏颇丰,每一幅古画都是价值连城,家族内部展开了激烈的遗产争夺大战,即便上海博物馆的交接手续很快办妥,但这幅《朝元仙仗图》依旧被存放在银行的保险柜中。

按理来说,王季迁生前立有遗嘱,遗产的分割已经明确,可问题出在家族内部的遗嘱问题上,说到遗嘱问题,不得不说起一段陈年往事。


原来在王季迁1949年移居美国时,并不是带着一家老小。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明晰,所以在去往美国时,王季迁夫妇只带着两个女儿移居美国,而大女儿与儿子王守昆留在了内地照看孩子和祖母。

在1960年时,随着父母一起去往美国的小女儿病逝,也是在这一年,留在大陆的大女儿办好出国手续后,移居美国,但这位大女儿并没有参与后来的遗产争夺。

而直到1979年,年过半百的王守昆才在父亲王季迁的关照下,踏上了移居美国的道路。

时隔三十年,王家上上下下终于团聚,也正是这次团聚,为后来的遗产争夺埋下了种子。


30年的时间可以改变的很多事物,尤其是思维模式,在中国受教育的王守昆对在美国生活了30年的妹妹王娴歌,一直心存芥蒂,觉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被妹妹夺走,于是一直心中忿忿不平。

或许是因为儿子的不争气,也可能是有别的隐情,在1998年的时候,王季迁将儿子王守昆从公司账目管理的职位上开除,让女儿王娴歌代替王守昆之前的职位,并在2000年的时候,立下了遗嘱,将女儿王娴歌定为遗嘱执行人。

但局势逆转很快,2003年,在王季迁去世前,又将孙子王义强改为遗嘱继承人。

经过一生荣衰,这位走过清朝、民国、新中国,后又移居美国的老人最终撒手人寰,在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财富同时,也留下了各执一词的遗产继承声明。


也许王家子女对于《朝元仙仗图》的捐赠与否并不关心,但因为将国宝捐赠给中国是王季迁的遗愿,又加上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继承遗愿,等同于继承遗嘱的习俗,所以在将《朝元仙仗图》捐赠给中国的这件问题上,儿子和女儿的观点出奇一致。

不管怎样,这幅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画《朝元仙仗图》,在经历大历史环境下流失海外后,又因为家族遗产的内部纠葛,再一次回到了它的故乡。

被人离奇掉包

在遗产争夺战的间隙,王娴歌于2008年4月20日当天,在法院的陪同下打开保险柜,但当保险柜被打开后,王娴歌发现,此时安静地躺在保险柜中的《朝元仙仗图》和之前存放的并不是同一幅画,经过鉴定,发现是一幅赝品,当即便报了警。


后来,王娴歌与侄子王义强对簿公堂,互相指责对方偷走了真迹。

王娴歌指责哥哥王守昆唆使侄子王义强提出将古画放在银行保险柜,是因为早就起了“监守自盗”的想法,侄子王义强则指责王娴歌一开始带来中国的古画就是赝品……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国宝遗失的事情,成了一桩悬案,无论法院如何判决,《朝元仙仗图》的真迹都已经不知所踪。

《朝元仙仗图》不会凭空消失,国家对于银行的法律的约束也不会是儿戏,所以问题只能是出在王娴歌是否一开始就准备捐赠赝品与王义强是否监守自盗的身上。


苏轼曾经说过:“且夫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朝元仙仗图》,本不是王季迁的藏画,也不是犹太商人店中的商品。

经过后世推断,《朝元仙仗图》在两宋期间,一直作为宫廷藏画,元代的时候,流落民间,成为了一幅私人收藏品。

到了明清时期,古画流落到了广东境内,在各个收藏家手中辗转更迭,后来又在七七事变中,流落于日本,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一位犹太商人买去,因为奇货可居,又在1960年被王季迁以6幅明清古画为交换代价,换回了这幅饱经风霜的《朝元仙仗图》。

千年古画的前世今生,仅仅数百字就可以描述,不免让人唏嘘。


但唏嘘之余,《朝元仙仗图》失窃一案,在当时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警方极力侦破案件,却被各执一词的证词搅得不知道谁在撒谎,因为没有证据,无法判定案件的真实情况,直至今天,仍是一桩悬案。

不过关于王季迁遗产的最终归属问题,似乎可以说明一些事情。

经历了10年的遗产争夺后,旷日持久的遗嘱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在美国法院的宣判下,王娴歌胜诉,理由是王季迁在2003年更改的遗嘱无效,因为当时处于弥留之际的王季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且无自主思考意识,更改遗嘱的行为是在儿子和孙子的操纵下执行的。


作为胜诉的王娴歌,继承了王季迁留下的6000万美元遗产,以及一些收藏的古画,但需要缴纳2000万美元的遗产所得税。

美国法院将遗产问题处理完毕,但遗失中国或者仍然保存在美国的《朝元仙仗图》却仍然下落不明,这其中说明的问题,是否是王家子女不想再追究了呢?或者是比起真金白银的现金,古画终究是古画,少了品茶的人,再好的龙井也不如白开水来的香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