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道:
一日,宝玉与众姑娘在游大观园时,看到池塘里残败的荷叶,宝玉一时心里不悦。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的姑娘,她不仅生的娇美,谈诗论词更是一绝。
在谈到李商隐的诗作时,林黛玉直呼她只喜欢李商隐诗作的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黛玉之所以唯独喜欢李商隐的这一句,一方面是这句诗的画面感十足,描摹的景象着实美极;另一方面李商隐的诗作多是写虚,黛玉向来不喜欢,唯独这句写实的句子,入了她心坎。
不过黛玉当时看着眼前的残荷景象,说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里她虽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却结合她的心境,巧妙的改了一个字,李商隐的原句为,“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生于公元813年,天资聪慧,少有才情,但一生仕途坎坷。
少年求仕时,深得令狐楚赏识,但屡试不第,后令狐楚过世,李商隐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为妻,后陷入“牛李党争”,郁郁不志。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5年,24岁的李商隐仕途失意后,客居在表叔崔戎家里。
崔戎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崔雍,一个叫崔衮。李商隐客居的日子里,与两位表兄弟相处的十分融洽,感情笃厚。
后李商隐离开崔家,继续奔赴仕途。
一日,李商隐偶然旅居到一户骆姓的人家家里。骆氏也属豪门,家里有座后花园,后花园修建有亭子,山亭相映,竹水相带,非常美妙。
正值深秋,李商隐移步到后花园,站在亭子里俯瞰园中美景。
但见竹林、船坞、清冷的湖面与骆氏亭相得益彰,园中优雅清净,真有一种远离尘嚣、忘乎所以之感,李商隐不觉被眼前的景色陶醉。
李商隐放开思绪,神游万里,不觉想起了离开不久的崔雍、崔衮两兄弟,一时思念之情尽起。
加之当时天色阴雨,有一种即将下雨的感觉,又是天色向晚,更加重了思念之情。
李商隐沉吟之际,有感而发写下了《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的诗作向来稂丽新奇,用典繁复,意境朦胧婉转曲折,如雾里看花,有惝恍迷离之感。
这首诗作,依然保持了清新明丽的笔触,但却一反常态,没有用典,也没有写得朦胧曲折,完全描摹的是眼前实景,借景抒情。
也正是这一点,深得林黛玉喜爱。也是李商隐少有的借景抒情诗作之一。
只是最后一句李商隐用的是,“枯荷”,有一种生机殆尽的意蕴。因当时他正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自认为有一种衰败之感。
而林黛玉用“残荷”,其实描述的也是当时她的一种心境。林黛玉虽然寄居在贾府,但对未来还是憧憬着无限美好。虽然她看到衰落的荷叶,有一种失落的伤感。
但她毕竟年经,心底还有一息悸动,“残荷”看似衰败,其背后还暗藏一脉生机。
宋朝词人沈义父对于诗词的评价,在《乐府指迷》中指出:“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意思是说,好的诗词,最好最后一句要写的开放,不能过于拘谨。最好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能以景色结尾最是上乘之作。
李商隐诗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正是以景结情。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作意境高远,留有无限遐想。
李商隐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最受宋朝文人推崇,并以李商隐的写作技法,开创了声势浩大的“西昆体”诗歌流派。
“西昆体”主张唯美雕润,但也因其内容空乏,脱离实际,为后人所诟病。但其也不乏圈粉无数,至少曹雪芹对其也多有研究。
读者们,关于“李商隐的诗作”,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