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7年春天,江西化纤厂负责人剪彩完成,选定在南昌下沙窝破土动工,可就在第一天就出现了问题。工人们在挖地基时突然发现了一堆骨殖,在骨殖的两根胫骨上,还挂着一副脚镣。
方志敏烈士
工厂负责人不敢怠慢,立即上报当地公安局。几天后,一调查组得知消息后赶赴现场,在专家和有关人员的鉴定下,确定此遗骨就是方志敏烈士。此事一度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此前,毛主席已经下令寻找遗骨22年。
可令人疑惑的是,烈士遗骨被找到,却迟迟不见举办葬礼,这是为何?
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遗体却不知所踪
1953年,毛主席在与汪东兴登上浙江莫干山时,面对壮丽的河山,毛主席却有些悲怆,他用手指着赣东北方向说:“从这里再过去一点,就是你和方志敏的家乡了吧!”汪东兴想到了牺牲多年的方志敏,也不禁伤心起来,哽咽地“嗯”了一声。
毛主席又感慨道:“方志敏是一个好同志,有勇气有志向,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死得很伟大,我很怀念他!”
毛主席
方志敏同志是江西弋阳县人,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领导农民运动。他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始人之一,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坚定的革命精神。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英年早逝,他的遗骨在被害22年后才被世人发现。
1934年冬天,方志敏担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方志敏小心领导着战士们昼伏夜出,但当部队行至皖南地区时,还是被敌人发现。敌人立即将他们重重包围。
面对来势汹汹且有我方两倍的敌人,方志敏只能带着战士们硬拼。部队与敌人鏖战两个月后,领先部队已经突破出了包围圈,可后方部队还在与敌人激战。为了不丢弃任何一位战友,方志敏又重返包围圈。
这次重返,方志敏却再也没能突围出来。1935年1月,方志敏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敌人在他的身上搜来搜去想要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但只搜出一块手表和一支钢笔。
方志敏烈士
敌人对方志敏进行了严刑拷打,对他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折磨。但方志敏并没有屈服在敌人的淫威之下,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在狱中,方志敏为了打发时间,他决定把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写下来,保存在历史中。监狱长以为方志敏要写供词,所以并未回绝方志敏要纸和笔的请求。
连续好几天,方志敏都在埋头苦写,他废寝忘食地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他似乎忘了身处监狱,似乎忘了身体和精神的折磨,似乎只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肩上肩负着国家的兴亡。
直到狱友的一句话打破了方志敏的希望。狱友对方志敏说:“写出寄不出,有什么意义。”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将方志敏的斗志压了下去,方志敏放下笔一连十几天都没有再写,甚至还将写好的稿子撕了个粉碎。
但几天后,方志敏又开始动笔,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往外寄的法子。在狱中的100多天时间里,方志敏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他创作出了《清贫》、《可爱的中国》、《死》、《狱中纪实》等16篇文章,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13本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于1951年由上海出版公司公开出版。
在方志敏离世的前几天,他终于将手中的稿子写完,全部托付给一个叫胡逸民的人。胡逸民在国民党的内部斗争成为了牺牲品后,就被蒋介石关在了看守所中。但其曾在看守所中当过官,看守所上下都敬他三分,他甚至可以随便出入监狱。
在打听到方志敏是共产党员后,胡逸民就非常敬佩方志敏的勇气,经常帮助方志敏。1935年,方志敏被秘密杀害了,他的稿子被胡逸民顺利带出,可他的尸骨却没人知晓被埋到了哪里。
直到1955年,党中央决定一定要找到方志敏烈士的遗骸,在刘少奇亲自指示下,江西省成立了方志敏遗骨调查组。
由于当年方志敏同志是被秘密杀害的,知其被掩埋地点的人少之又少,20多年过去了,那些人早已没有了踪迹,这该从何找起?既然方志敏被害的地点时南昌,调查小组就立即向南昌民众发出通告,希望群众可以提供线索。
这时就有人提出,当年方志敏同志被害的时候还被拍下了照片,摄影师或许会知道埋藏地点。经过调查小组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当时被国民党指派到刑场拍照的摄影师。可摄影师年纪大了,并没有办法准确辨认位置。
又有人说当时方志敏同志被害时,国民党曾用一口薄棺掩埋,于是调查小组又组织人力到下沙窝寻找,但是在挖到的遗骸中并没有发现戴脚镣的尸骨。调查人员用尽了一切办法却毫无头绪,事情陷入了僵局。
找到尸骨,法医辨认
经过几个春秋,调查组依旧没有任何收获,就在调查人员毫无头绪的时候,一则消息为此事迎来了转机。
方志敏烈士
1957年,江西化纤厂在南昌下沙窝破土动工时,工人们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堆骨殖,在两根胫骨上还套着一副脚镣。化纤厂负责人立即上报给了公安局,调查组也得知了此消息,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就赶到了现场。
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线索,江西省政府立即派出加急电报发往浙江东阳北麓中学。学校里面有一位叫凌风梧的教书先生,其在方志敏被捕后,正好被调到了看守所,当时国民党要求他对方志敏进行“劝降”。
但就在与方志敏的相处中,凌风梧被其身上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所打动,他立即利用手中权力,为方志敏换上了一副较轻的脚镣。那副脚镣是凌风梧亲自选的,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当然, 凌风梧并没有按照上级指示“劝降”方志敏,方志敏也被视为“冥顽不灵”,彻底惹怒了国民党。
凌风梧回忆,当年看守员黄克明惊慌失措地跑到他的寝室报告,说方志敏已经被拉出囚室押到了囚车中,看来要被处决。他立即跑出门外,就连鞋子都没顾得上穿。
等到监狱时,方志敏已经被押到囚车上了,车子准备发动。凌风梧用力扒开人群,看到了在囚车中的方志敏眼神坚定,一脸坦然,没有丝毫对死的恐惧。那是他最后一次见方志敏,方志敏也看到了他,还冲他笑了笑。
在方志敏同志就义后,凌风梧就被撤职押回原籍,最后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凌风梧收到电报后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南昌,他恭敬地用双手托起那副脚镣,仔仔细细地反复观察,突然他惊喜地大叫道:“对,对,就是这副脚镣。”众人都纷纷凑上前去,既欣喜又心疼。
初步确认遗骸的身份后,调查小组立即让专业人员将遗骨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一个木箱中。土壤中一共有79块骨骸,但他们到底哪些是方志敏烈士的呢?这个问题只能交由法医鉴定。
木箱被送往了江西省公安厅的法医工作室内,负责辨认的法医名叫张伟纳,其刚刚从法医研究训练班毕业,还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再加上当时技术设备又差。但当公安厅的领导将这项任务交给他时,张伟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张伟纳看着装着烈士遗骸的木箱,心中不禁充满了敬畏之情。然而,张伟纳不曾预料到,这个箱子将会成为他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最珍贵的事物。
慢慢打开箱子,张伟纳的心被狠狠地揪到了一起。在接任务前,他就听说过方志敏烈士的故事,不承想,在见到遗骸的那一刻,他还是被胫骨那处的脚镣震惊到。他无法想象当时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所遭受的折磨,他不得不佩服先烈的勇气。
这让他不禁对烈士肃然起敬,他朝着遗骸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后,张伟纳便开始了辨认,但时隔22年,所有的骨骸几乎都变得发黑发黄,有的甚至能清晰地看到骨头上的孔洞,这说明骨骸受到了很严重的液体侵蚀,变得非常容易断裂,这无疑加大了辨认难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存烈士的遗骨,张伟纳不得不对每个骨骸都轻拿轻放,小心翼翼地把上面泥土清扫干净。再将骨骸都辨认过之后,张伟纳又来到了掩埋骨骸的现场。
他发现,方志敏烈士在就义时,这里的环境还是一片临近赣江的荒滩,但如今这里的地势逐渐变高,泥沙逐渐沉积,土质也变得潮湿。要想有如此大的差距,赣江江水至少要侵蚀20年,正好与方志敏烈士就义的时间吻合。
之后,张伟纳又找到了方志敏烈士在世的亲人,根据他们对方志敏的描述,张伟纳得出:方志敏烈士将近1.8米。
根据那双被脚镣约束的胫骨长度,张伟纳按照马尔夫里埃氏表推算得出,胫骨的主人身高为1.77米,与方志敏亲人的描述基本吻合。而且与这对胫骨埋在一个穴内还有2块髋骨,2块腓骨,2块股骨还有1小块股骨头。
髋骨与股骨连接处的髋臼直径较大的为男性特征,这也能证明其属于一位男性。再根据胫骨磨片测定,死者生前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方志敏同志牺牲时为36岁,正好符合张伟纳的计算。
最后,张伟纳通过与其他骨头的对比发现,只有9块骨骸属于方志敏同志,其余的骨均为其他人。
为了确保鉴定结果无误,张伟纳把遗骨送到了上海,交给当时的司法部法医研究所再次确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技术检验,报告结果证明张伟纳的鉴定是正确的。
1958年,法医院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式签订了鉴定书,宣布这9块遗骨准确无疑为方志敏烈士的遗骨。鉴定书被上报给中央后,中央立即下达了安葬烈士遗骨的文件。张伟纳在得知此消息后激动不已,他对着烈士遗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叹道:“您终于要回家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张伟纳更是守护了方志敏烈士遗憾十几年。
迟到的葬礼,烈士英灵终得安宁
1960年,方志敏烈士遗骸的建墓工程正式启动,但因为中国的经济在1958年开始严重下滑,建墓工程所需的资金下发变得极为困难,当时的领导便打算趁着烈士殉难30周年再举行隆重的遗骨下葬仪式。
所以直到1965年,建墓工程才终于完成,这段时间当地政府还向中央申请,请毛主席为方志敏烈士题写墓碑。
方志敏烈士墓
但正当方志敏遗骨安葬前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时,这项工作又被迫停止了。当时领导决定先将烈士遗骸由张伟纳保管。出于对烈士的尊敬,张伟纳特地选了一只3尺长、一尺宽的皮纸箱,把遗骨一个个用干净的布包裹好,放进箱内,箱子外面用一张红纸贴着,上面写道:“方志敏同志遗骨”。
张伟纳将箱子视如珍宝,十分爱护,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室的柜子里,天天盼望着烈士遗骨能够早日安葬。
但在1967年的一个上午,张伟纳像往常一样到工作室工作。他一进工作室就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办公室被翻得一团乱,室内原本堆放着的标本和骨骸箱都不翼而飞。他的助手无助地坐在座位上等着他到来。
方志敏烈士墓
看到此情此景,张伟纳立即询问助手怎么回事,助手说:“今天大清早我刚来办公室,就有一伙人吵嚷着要将这些骨骸全部都烧了,他们人多势众,我没有拦住,只能等你过来。”张伟纳立即一阵心慌,他连忙跑到柜子中查看方志敏的遗骨。
当看到方志敏烈士的遗骨安然无恙时,张伟纳这才松了一口气,虚脱般坐到地上。助手见到他这样不解地问:“如今没人顾得上管安葬的事,你还留着这些标本干什么?”
听到这话,张伟纳瞬间红了眼眶,他对助手呵斥道:“什么标本!这是咱们国家的英雄,他是用命换来新中国的成立的,保护他是我的职责!”意识到柜子并不是存放遗骸的安全场所,张伟纳决定转移地点。
但是无论他放在哪里,总觉得还不如放在眼前安全。于是他急中生智将遗骨藏在了工作室的空水池里,这里的法医工作已经停止,没有人会到这里检查。说干就干,他把杂物挪开,将池子擦了又擦,然后把箱子放进池子里面。
为了安全考虑,他将箱子上面的红字条撕掉并在箱子上盖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再放上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从外表根本看不出什么。在一切都准备好后,张伟纳依旧放心不下,他每天都会到办公室里坐着,保护着遗骨。
经过上次的事件,张伟纳更加坚定了自己保护遗骨的决定,他不能让烈士的英灵受到半点破坏。尽管他当时的行为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和揣测,但他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依旧每天到办公室里守卫着。
就这样,张伟纳十年如一日,他像一个孤独的守卫保护着烈士的英灵。
一直到1976年,张伟纳才将烈士遗骨的情况上报给了省公安厅。在得知毛主席还为烈士题写墓碑铭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才对此事高度重视。
1977年8月6日,这天是方志敏烈士牺牲42周年,人们终于迎来了方志敏烈士迟到而又隆重的葬礼。
张伟纳作为英灵的守护者,理应为烈士送上最后一程。在江西省公安厅领导的陪护下,张伟纳庄重地捧着遗骨箱一步步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前面。当着方志敏亲属以及各位领导的面,把他珍藏了多年的遗骨点清。
之后,他轻轻合上遗骨箱,将箱子放在了汉白玉特制的棺椁内。张伟纳亲眼看着棺椁被盖上,亲自在灵棺上铺上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当看着棺椁抬起远去的那一刻,张伟纳说不出的难过,他随着成千上万夹道护送英灵的群众护送灵车,看着它驶向墓地。
方志敏烈士的陵墓修建在梅岭一个山岗的半山腰间,顺着墓碑的朝向往下看去,赣江的滔滔江水正在奋力奔腾,就像在怒吼的新中国。在陵墓的后面是一排排长青翠绿的树木,像一排排卫士一样昂首挺胸,永远保卫着烈士的英灵。
葬礼结束后,人们簇拥着张伟纳表达感谢,但张伟纳却微微一笑感觉如释重负。一个月后,正当人们打算对张伟纳进行表扬时,才发现那个在工作室独自守护英灵的伟大法医,已经调回老家广东,永远地离开了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