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2岁陆小曼在上海去世,唯一的遗愿是和徐志摩合葬,但遭到徐家的反对。

她无儿无女,骨灰盒多年无人认领,只能寄存在殡仪馆,后来不知所踪。

33年后,陆小曼的堂侄见姑母可怜,给她做一个衣冠冢,将其葬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至此,她才得以安息。

13年后,有人给徐志摩长子徐积锴写信,提出将陆小曼与徐志摩合葬的请求。徐积锴回信,给出3点理由:

①祖父并没有把陆小曼当作徐家儿媳;

②父亲生前和陆小曼感情破裂;

③陆小曼和翁瑞午的关系“天知地知”。

换言之,直到现在,陆小曼身为徐志摩的妻子,都没有与徐志摩合葬。



一代名媛,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1964年,即陆小曼去世的前一年,她明显觉得身体在走下坡路,有时候起床都要别人搀扶。

肺气肿加上哮喘,导致她咳嗽不止,相当痛苦。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她的病反复发作,经常整夜咳嗽。

一年后,她的身体状况更差了,需要靠输氧气来维持生命。

潜意识里,她觉得自己时日无多,而且总在昏睡中看到徐志摩,不由自主地去拉徐志摩。可清醒后,她发现自己在迷迷糊糊中,拔掉了氧气管。

陆小曼临终前,好友赵清阁、应野平都来看望她。

好友们询问她:“小曼,我能为你做些什么?”陆小曼吃力地回答:“志摩的......全集。”话音未落,陆小曼就闭上了双眼。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带着争议、落寞、赞美与批评,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去世时,身穿一件露出棉絮的破棉袄,赵清阁在其衣柜里找不出一件新衣服,只好把自己的新衣服给她穿上。

此外,她去世的时间很特殊,正是敏感时期,导致很多好友迫于时局不敢来送她最后一场,前来送她的人很少,葬礼现场格外冷清。她的灵堂前,只有好友王亦令送的一幅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她最后的遗愿是想和徐志摩合葬。

徐志摩去世7年后,她和翁瑞午同居,但没领证。她这样做,就是为了死后能和徐志摩葬在一起,在地底下和徐志摩团聚。

可惜,她的遗愿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要怪只能怪她自己,不懂得珍惜和徐志摩的婚姻。



徐志摩和她结婚后,过得一点也不轻松。陆小曼生活奢靡,每个月的开销高达600元。

为了赚钱,徐志摩在多所大学教书,还做兼职工作,但仍然无法养活陆小曼。为了节省开支,徐志摩搭乘免费飞机,最后意外丧命。

如果陆小曼听劝,跟着他一起在北京定居,他就不需要上海来回跑,也就不会搭乘免费飞机,更不会意外丧命。

最令人心寒的是,徐志摩去世前一天,陆小曼写了一封信放在桌上。徐志摩看到信后,气冲冲地离开了家。



陆小曼收到徐志摩去世的消息后,内心无法接受,把送信人赶走了。送信人很无奈,只好找到他的前妻张幼仪

张幼仪立刻吩咐儿子徐积锴和八弟,一起去济南,把徐志摩的遗体接回来。

徐积锴看到父亲的遗体后,如何不怨恨陆小曼?

要不是陆小曼不懂得体贴人,不懂得收敛自己,徐志摩何须这么辛苦地赚钱,这么地精打细算?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并没有选择独居,而是委身于翁瑞午。

这一切的一切,徐积锴清清楚楚,叫他如何同意陆小曼和徐志摩合葬。他给的3点理由,陆小曼哪怕满足一点,估计都有可能与徐志摩合葬,可惜都被自己做没了。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很后悔,余生都在努力做徐志摩心目中的自己。

说句残忍的话,她做的这些,徐志摩根本就看不到。唯一的好处就是安慰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好受一点。

夫妻之间,一定要相互包容,要多点爱和理解,这样的婚姻才能更长久。

婚姻中,那些过得幸福的人,其实都在彼此妥协、彼此包容,彼此多爱对方一点点。

两人在一起生活,时间久了,肯定会吵架,但吵架时,请不要说最恶毒的话来中伤彼此。因为这样的话非常伤人,后面也很难挽回。

如果被中伤的人,恰恰像徐志摩这样意外去世,那另一半的余生,估计都在悔恨、忏悔中度过。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所以,请好好说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