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

时代环境的变化,时常会催生出一些新的行当,或者让老的行当玩出了新花样。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动因,未来有着不同的走向,而在当下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探索和尝试。

去观察和分析它们,就像一扇扇新开的户牖,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视角去窥天下,发现新商机。

从我最近接触的老板们和粉丝、学生那里,得到了些新信息,和大家分享。

不良资产处置。

听起来是个宏大的金融叙事话题,但故事的确不是同一桩。当年伴随着体制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必须要丢掉包袱,就于1999年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二十五年来时移势易,历史使命完成的同时又面临新的蝶变,于是华融重组为中信金融资产,而其余三家的重组整合几乎也成定局。

和它们相关的不良资产处置,那些的确是国家级的大事,咱们普通人掺合不了。但这里所说的是微观业务层面的事儿。

我遇见一个大哥,前些年混房地产圈儿,后来混老板圈儿,也搭政府城投和产业规划的线,那天夹着一个公文包,风生水起的发型和表情,略带神秘又故作语气轻松地丢了句:“兄弟最近在做不良。”

那姿态就像八十年代京城的倒儿爷,说到“不良”的时候就好像那是个捏在手里玩儿的小金鸡。

许多商业物业和写字楼的现金收益在下降,业主方也面临各种经济纠纷,前有没了结的建筑商和装修公司的往来,后有银行和各路基金的催逼,现时还有各种人员工资、物业管理和水电的压力,当持有的物业本身价值不再上涨的时候,资金问题集中爆发,瞬间就会进入到不良资产的境地。如果能盘活,是救了所有人命的。

但是要盘活,谈何容易。首先是要有接盘的人,带着新的规划,资产才有新生,因此操盘者需要有新商业体的运营团队,或者找到资产雄厚的下家,现阶段往往要有大型央企国企的资源。


其次,有意愿的下家还有种种担忧,因为在这个项目里有太多未解决的利益纠纷,甚至是潜藏在水面下的纠葛,任何一方如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或者过度维护,都会让全盘运作进入困局。

有钱有势的下家,又不是等米下锅的主,谁也不愿意给自己挖坑、找麻烦。所以操盘者就还要有极高的财技来做各种安排,极高的法律能力来护航,以及极高的信息掌控水平,让关键人必须说真话、不隐瞒。

因此,对这个操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凭感觉,那位大哥应该是碰巧攒齐了所有要素于是做成了一单,于是乎才春风得意。但如果他觉得就此能把这事儿当成长久业务,估计很快会把自己搭进去的。

这个市场的确存在,也有许多需求,但是其中的水太深、门道太复杂。不是所有不良资产都能圆满处置,能处置的也不是谁都能完成,技术含量占比很低,非技术层面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所以都是非标的业务,即便传统资产管理公司也未必能铺开来做,也正因此,留出了一些机会给了应时而生的人,那些能“攒局”也能“了局”的人。

说实话,了一个局就是一份功德,但千万别膨胀别贪,每张旧船票都登不上新的客船。

二手设备。

另一个红火起来的生意是二手设备,餐饮、展会、以及各种实体门店和办公设备。多少人在一波退潮里黯然离场,但依然有人满载着热情开张;退场的人能拿回多少都是好的,而开张人能省去多少也都是好的。这就是当下时代二手设备行业的市场基础。

就餐饮行业里的咖啡机来说。

对一家咖啡馆来说,咖啡机就是档次和门面。上海人均咖啡馆数量全球所有城市名列第一,也就是说上海是世界上名品咖啡机的最大城市市场。哪怕你用极简装修和网购桌椅,一台上万甚至数万的咖啡机是省不了的,否则你的逼格在哪里?你凭什么说自己专业,又凭什么当网红?


然而上海也是咖啡店关张时间最短的地方之一,店太多,自然太卷。许多人以爱好开道、以梦想铺路,最后很快在坎坷现实面前低头,回首时……不堪回首。

一个和善的大叔过来说:“这台机器还挺新的,进价得一万吧?两千我收了。你挂闲鱼也能卖,价格也开不高多少,成交还得等,你还要找地方放……天天看着它心情也不好……再加五百吧,这些桌椅我也拿了,你扔垃圾还得倒付钱……”不说了,都是泪啊,就这么着吧。

然后又有新人来看点,觉得前面那个人不懂经营,而自己是有创意、有腔调、还有大量朋友和社群成员,一定能做好。这时和善大叔又来了:“开店能省一点是一点对吧,这台机器只用过五个月,完好无损,全新的要一万,我只要六千,保修……桌椅你也别新买了,又是万儿八千何必呢,给两千我全帮你配了……”新人觉得真是捡了大便宜。

你算算净利润,100%-300%的收益啊!只要有资金、有开店关店的信息源,另外有一个存货的仓库,这个生意就很好做。

同样道理,那些烧烤设备、厨房设备、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货架货柜、电视音响、打印传真……只要货值较高且通用性强的商用设备,在一个大洗牌的时代就有很高的流通差价可以赚。


文化社群。

最近各种读书会、沙龙和私董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是商业陷入难局,还是个人陷入焦虑和迷茫,都会有抱团取暖的心理慰藉需求,于是这些社群应时而生。

读书会大多聚焦在文学、国学、哲学以及社会人文领域的探讨,有大咖分享,有会员交流;沙龙大多围绕某些主题,例如美术、音乐、城市漫步、咖啡红酒、星座玄学、养生时尚等等,提升生活格调,放松心情,还能结识同道好友;私董会则以企业主、创业者或高管为主,交流经济和管理问题为主,辅之以一些方法论,也会组织一些企业游学、名胜与文化游学。

有人说,这些社群不都是业余爱好吗?都是有钱有闲的人才会搞。它就不是一个盈利的行当吧。那我要跟你说说社群运营的几个变化了。

第一,社群运营已经完成了商业化的第一步——付费。在过去几年里,各种类型的活动都特别多,主要分为知识分享和商务拓展两类,前者是爱好者无偿组织甚至倒贴,比如某老板特别喜欢某作家,或者钟爱茶艺品酒,而后者呢则以现场转化为目标,非常简单粗暴,例如在社区给老人讲养老和保健,直接要卖产品、卖安养地产。

但是近两年来,内容的质量不断提高,商业味逐渐远离,而参加者又已经形成了对社群活动的习惯和认知,于是每次活动按照100~300元的价格收费已很常见,高质量的活动以及游学能收取大几百甚至数千的费用。所以,一个优质的、保持一定频次的社群运营者,从活动中就能实现几千以上的月度收入。

第二,社群运营正在启动商业化的第二步——合作与转化。商业逻辑和早期的售卖转化完全不同。首先是优质人群的聚合和粘度,其次是深度的了解和链接,再然后是根据细分人群的需求来寻找商业合作,进而完成商业闭环。

例如说,我现在经常参加的一个社群,以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为宗旨,聊文学哲学,也有画展、音乐、戏剧、时尚及其他生活趣味,因此而聚集起了一群有一定消费能力且有颜有钱有品有学(至少其一吧)的人,接着开始有品牌赞助活动,也有商业合作活动。

有一次在活动中发现不少人对某件事都有同样的兴趣,例如对心理学、对乐器手碟,后期就可以对接教学机构,而组团报名必然有一定收益。总之,社群是以人为主旨而不是商业,在人真正相互关联关爱而成“群”以后,才有自然而然的商业附加。

关于社群运营的商业化,以上所说的仍然只是非常表象的一些方式,更多解锁在人群规模以后、在链接深度以后会自然完成。

还有一些比较小众和另类的行业。比如说,宠物沟通师,通过与宠物的语言(关于这一点的确没有亲历的认知)或者行为完成交流,安抚宠物的情绪,帮助宠物形成更好的生活习惯,有时甚至能加深宠物和主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一小时收费在两百元左右,而逐渐有口碑和市场的资深沟通师一天可以接三到四单,是不是超过大多数职业的收入?


还有对一些行业的重构。例如,轻型社区健身房,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包括租金押金、简单装修以及健身器材,但是企业只和健身教练签约、不和投资者或房东合作,企业只看好由教练本人负责的运营以及客户维护。

这个模式相当于合作升级版的健身工作室。这样的健身房面积不超过200平,总投资不超过20~40万元,不搞强制年卡,不搞私教推销,丰俭随意,通过教练与健身爱好者之间的长期相处来形成营业基本盘,主打轻松入门和熟人经济。

再例如,24小时茶坊空间,线上预约,密码启用,事先准备好茶叶茶点,客户进店一切自助,到点提醒后自动关灯断电锁门。这样通过利用IT系统的帮助,给传统的茶空间增加了营业时间和收入,深夜谈事的、晚餐后聊天打牌的、还有青年男女无人打扰来约会的,据真实营业数据,一大一中两小四个房间,每个月增加了八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因为不用两班倒而节省的一个人力费用,综合收益达到一万五一个月。是不是很值得尝试?

每过一段时间,随着社会环境、消费意愿以及人们兴趣关注点的变化,都会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举措顺应变化而出现。如果你注意观察,也许商机就在身边。

No.600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捷‍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读者群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