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孩子而言,大便带血绝对不是什么好征兆。有些家长因为缺乏育儿经验,对于小孩子大便带血,会误以为是“痔疮”,结果就按照治疗痔疮的方式去处理,不但病情没有得到好转,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小儿下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中,还有一种常见疾病,很容易被家长们忽视,那就是“幼年性息肉”。针对这种息肉,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更不要说去正确诊断了。

为了能够更好的认识“幼年性息肉”,大家需要对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科学防治“幼年性息肉”。

1.什么是“幼年性息肉”?



从诊断名词其实不难看出,这种息肉主要是以小儿多见,故而得名“幼年性息肉”。针对这类息肉,它主要出现于下消化道,也就是在胃、肠道等部位多见。

从病理学诊断的角度出发,这类息肉多属于黏液性或者潴留性息肉,大体属于肠道错构瘤。在显微镜下观察幼年性息肉,可以看到息肉分化比较良好,而且在息肉上面会分布有不规则的腺体。

因此,如果有确诊为幼年性息肉的患儿,可以不用过于担心,因为这类息肉多属于良性的,其恶变的几率要小。

2.“幼年性息肉”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截至目前,对于“幼年性息肉”的发病诱因仍然不是十分明确,但是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系:一是肠道受到了慢性炎症的刺激。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以后,可以是局部或者整体肠道的黏膜发生增生、溃疡等病变,最终可以出现局部黏膜增生继而形成息肉状赘生物;二是肠道受到慢性的机械性刺激。

比如说常见的比较坚硬的粪便、肠道寄生虫等非炎性刺激,导致了局部黏膜的异常增生,最终也可以形成息肉;三是胚胎组织的异位。

这主要与胚胎的发育异常有关系,当肠胃的相关胚胎成分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排列,最终也可以出现异常的病理组织增生,而幼年性息肉也由此形成。所以,对于这些诱因,大家在平时也应该注意及时防范,避免因此而出现误诊、漏诊。

3.“幼年性息肉”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消化道的常见疾病,通常会有很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很容易被误诊。对于幼年性息肉,其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患儿出现无痛性便血。这个症状很常见,一般以患儿排完大便以后,可以发现肛门有数滴鲜血滴出。不过这个症状需要与痔疮鉴别,通常在痔疮发生的时候,可以有肛门坠胀等不适,由此可以清晰鉴别;

二是通过结直肠镜,可以对幼儿的肠道进行仔细鉴别,发现有异常的增生物,可以通过肠镜观察或者病理检查,由此可以确诊是幼年性息肉,还是痔疮。除了肠镜检查之外,其实还可以采用钡剂灌肠或者影像学检查等,但是这些方法均没有肠镜检查准确,所以优先考虑的是肠镜。

对于幼年性息肉,家长们平时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儿。需要与肛裂、炎症性疾病、腺瘤型息肉等鉴别,这些疾病在临床上有很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家长们一旦发现患者有便血症状,千万不要自己去错误的评估,早点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得出可靠的诊断结果,再进行规范化治疗,才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延误了病情,增加更多麻烦。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素依,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欢迎转发朋友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