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2月10日报道 每天被智驾新闻轰炸,但越看越懵?“用户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这就是当前汽车市场面对智能驾驶的冷峻态度。

一边是尝鲜用户的疯狂:特斯拉车主炫耀“无人接亲”,华为用户吹爆“代客泊车”,理想粉却说“无图才是未来”……

一边是车企的贴脸画饼,资本肉搏,智能驾驶的“科技圣杯”到底被谁捧在手里?

先说格局。2025年,智能驾驶已经进入“技术范式革命”与“市场分层”并行的关键阶段,以感知方案不同可分化为两派:

“视觉派”,如特斯拉、小鹏,依赖摄像头+AI算法,特斯拉FSD V12已实现端到端决策,小鹏XNGP覆盖90%城区场景。

“激光雷达派”,如华为、理想、比亚迪奇瑞长安、广汽、零跑等大多数厂家,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安全性高但成本高昂。

“VLA模型派”作为最新一大派别目前已经有头部车企试验性应用,VLA模型结合了视觉、语言和动作三种能力,能够根据输入的视觉数据和语言指令,直接输出机器人或自动驾驶车辆的控制动作,解决传统方案短视化问题,因此2025年也被称为“VLA上车年”。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如果以厂商能力进行分级,基本可分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有三:特斯拉(算法领先)、华为(全栈自研+生态整合)、小鹏(城区NOA覆盖率最高)。

第二梯队则以理想(激光雷达方案量产化)、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下沉至20万元车型)、蔚来(换电模式+NAD服务)、智己(一段式端到端)为代表,比亚迪的特殊性稍后会讲。

第三梯队,小米(HAD超级智驾)正在后来居上、吉利(自研芯片+AI原生OS)已经算是自主研发里面走得比较快的了,但由于技术成熟度与数据积累不足,道阻且长。

无论是何种技术流派,无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好一台车。特别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路况多变,交通参与者极其复杂的环境中,但凡在此“地狱级难度地图”胜出,傲视全球易如反掌。

2023年底,特斯拉推出 FSD V12,首次搭载端到端智驾大模型。2024年至今,小鹏、华为、理想、蔚来等主机厂陆续向端到端驾驶架构升级。

所谓端到端,可以理解为一种整体的解决方案和决策思路。就好像是从最开始的输入,比如车辆的各种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收集到的数据,直接通过一个复杂的算法模型,输出车辆该怎么行驶的指令(比如方向盘转多少角度、车速该增加还是减少等),中间不需要太多人工设定的规则和干预。与传统模块化的智驾方案相比,端到端方案采用的数据规模更大,可以提升智驾系统在不同场景中的适应能力,减少延迟和误差,使车辆更接近人类驾驶。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经过一年的发展,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摆脱高精地图依赖,并转向技术架构上的端到端。

尽管高精地图可以作为超级详细的行车指南,为车辆提供获得厘米级别道路的精确形状、车道线位置、交通标志等各种细节,但其使用、维护和更新成本高居不下,且地图测绘涉及国家安全,导致审核过程缓慢,想要让高精地图随时保持最新状态非常困难。因此,头部的厂商开始逐渐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无图 NOA 成为主流。从“开城”到“全国都能开”,再到“车位到车位”,实现产品体验上的端到端。

目前,各厂商可以分为高精地图派和无高精地图派。

(1)高精地图派:蔚来、吉利(领克、银河)、长安(深蓝汽车、长安启源)、零跑、上汽(荣威)、上汽大众、

(2)无高精地图派:Tesla、理想、小鹏、比亚迪、华为系(问界、智界、stelato享界)、极氪、smart、小米、奇瑞(星途、Icar)、广汽(埃安、广汽丰田)、阿维塔、WEY(长城魏派)等。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图源:量子位智库

智能驾驶已成为众多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智驾方案,不少人可谓是“选择困难”。别慌,都给你整理好了,只需考虑好你是什么段位的玩家,对号入座即可。

科技先锋玩家:追求最前沿智驾体验,拥抱纯视觉路线

特斯拉 FSD :特斯拉的FSD(Full Self - Driving)系统一直是科技先锋们关注的焦点。其采用纯视觉方案,2024年1月推出的 FSD V12 Beta 使特斯拉成为全球首个 “端到端” 神经网络量产上车的企业,实现了感知、决策、规划相融合。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对于追求科技极致体验、预算充足的玩家,特斯拉 FSD是感受前沿自动驾驶技术的不二之选,尽管其FSD13还未入华,但其技术潜力和创新性不容小觑。一众厂商们,颤抖吧!

华为 ADS :华为虽不直接造车,但其智能驾驶方案 ADS(Advanced Driving System)在2024年成为了量产上车车型最多的品牌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华为 ADS 始终坚持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硬件配置拉满,最新的 ADS3.0,支持无图城区 NOA 和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大家可以在华为鸿蒙智行系列车型中体验到其强大的智驾能力,感受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创新实力。

小鹏 XNGP :小鹏汽车的 XNGP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包含神经网络 XNet(感知)、规控大模型 XPlanner(决策控制)以及大语言模型 XBrain(与用户交互),能在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情况下,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智能驾驶,城区 NOA 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小鹏的 AI 鹰眼视觉方案更是为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提供了纯视觉智驾选择。小鹏计划在2025年将所有车型的智驾能力统一升级为高阶智驾,并计划实现城区智驾比肩高速智驾的体验,在中国实现类L4级智驾。对于想尝鲜纯视觉方案、体验OTA快速更新的用户来说,小鹏 P7 +、X9、G9、G6等车型一定能满足你的需求。

品质生活家:追求高端品质与舒适体验

理想 AD Max :理想汽车的 AD Max 和 AD Pro 智驾方案致力于实现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最新的 AD Max V13.0全球首家完成端到端 + VLM 车位到车位全量推送,场景从城市道路拓展到高速和环路,高阶智驾选装率超70%。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搭配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L6、L7、L8、L9、Mega(全系 Max/Ultra 版)等车型为用户提供了舒适且高效的全场景智能驾驶选择,满足家庭出行等多场景需求。

蔚来 NAD :蔚来 NAD基于 NIO Aquila 超感系统和 NIO Adam 超算平台,支持高速、城区、停车和加电等场景下的点到点自动驾驶。2025年推出的 Banyan 智驾系统3.1.0版本,首次搭载端到端大模型架构的智能驾驶方案,提升系统流畅性和效率,预计在全新 NT3.0平台车型上应用。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对于追求服务和出行体验的用户来说,蔚来的换电服务+NAD省时省力,还能享受蔚来的专属服务。

智己 IM AD 3.0 :智己联手 Momenta 推出采用 “一段式端到端” 架构的智驾方案,已实现“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

实用主义派:注重质价比与实用功能 

比亚迪“天神之眼 ”:虽以新能源车见长,但近年来也在自动驾驶方面加大投入。其DiPilot智能驾驶系统正逐步向高阶自动驾驶(L3)演进,同时通过与英伟达(NVIDIA)等企业合作提升计算能力。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自研+超高销量,降低了其智驾系统的成本,2025年,“天神之眼”系统将推广至更多车型,包括中低端产品线。目前其在全国开通无图城市领航(CNOA)功能,实现从高速到城市的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

小米Xiaomi Pilot: 小米智驾系统分为 Xiaomi Pilot Pro 和 Xiaomi Pilot Max 两套方案,均搭载11V 高清摄像头、NVIDIA Drive Orin 等硬件,小米端到端大模型技术不依赖高精地图,通过感知和决策算法的二合一设计,雷军亲测实现“车位到车位”体验。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小米的方案主打一个实用,比如5cm 精度极窄库位泊入和23km/h 巡航代客泊车,新手司机的停车焦虑不再有。

极氪(ZEEKR)浩瀚智驾 :2025款极氪001采用了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2.0方案,在硬件上采用了英伟达双 Orin X 的算力平台,算力达到508 TOPS。浩瀚智驾2.0结合端到端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实现了从高速到城市的全场景智能驾驶能力 ,支持30多种复杂道路场景识别。2025年下半年,城市NZP+功能将开启分批推送,实现全场景城市智驾

性价比追求者:预算有限但想体验智能驾驶

零跑 Leapmotor Pilot :零跑在15 - 20万元市场区间提供高性价比智能驾驶体验。搭配多传感器融合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功能,2025年,零跑推出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城市智驾功能,零跑 C11、C01等车型让预算有限用户享受智能驾驶乐趣。

广汽埃安 ADiGO :整合多种传感器数据,提供高级自驾驶功能,埃安 RT 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15万元级别。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埃安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将高阶智驾功能将全面标配到旗下所有车型。

长安汽车天枢智驾:今年8月,长安将率先在10万元级别车型搭载激光雷达,首发极黑环境、极端天气的避撞功能,夜视通行能力强大,并将AEB避撞速度将提升至135km/h。

为信仰充值玩家:信赖传统豪华品牌,关注智能驾驶进展 

奔驰 Drive Pilot :全球首家获得 L3级自动驾驶认证,已率先在德国上路,计划向中国市场推广,“三叉戟”信徒可关注其在国内的推广情况,体验奔驰的先进智能驾驶功能。

宝马 BMW Personal CoPilot :目前与华为、Momenta 等企业合作,宝马车型提供不断升级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满足性能爱好者对智能驾驶的需求。

激光雷达价格腰斩 智驾成平民玩具?

随着技术进步以及量产规模扩大,激光雷达成本进一步下探。2024年,激光雷达头部厂商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双双官宣,激光雷达售价在2025年有望降至200美元,下探至1500元以下,带动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机时代”。

一文看懂智驾最新格局:谁在画饼?谁在憋大招?

激光雷达成本的逐渐降低和研发的深入,让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中低端市场,确保不同消费群体都能享有智能化驾驶体验。例如长安的智驾系统将激光雷达在10万元级别车型搭载,AEB避撞速度将提升至135km/h。

2025年,高阶智驾下探到15万元、10万元级已成定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入门版车型毕竟成本受限,需小心“丐中丐”阉割算法,具体的智驾体验如何,仍需消费者们亲自感受。

AI 开车 人类背锅?

据何小鹏预言,L3或者 L3+ 将是 AI 智驾的 iPhone 4时刻,拐点就是2025到2027这几年,跟不上的车企将掉队;地平线创始人余凯也表示“三年大局可定”。可以确定的是,今年L2+(增强版辅助驾驶)和L3(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将大规模搭载于中高端车型,渗透率或超过40%。功能重心从高速场景(如NOA导航辅助)向城区复杂路况延伸。

不过,L3落地还面临着挑战。比如当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很难像传统交通事故那样简单地判定责任主体,像极端天气、复杂交通参与者的识别(如两轮车、行人)仍需突破。AI算法的泛化能力不足可能导致L3责任纠纷。这背后涉及到制造商、算法设计者、软件更新方等多个环节,各方责任难以明确划分,法规层面仍需细化。

总之,智能驾驶的终局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构建“人机共驾”的新平衡。2025年,若技术、成本、信任三大门槛被跨越,其渗透率曲线或将复刻新能源车的“陡峭增长”。而在这场变革中,唯有将技术创新与用户价值深度绑定的企业,才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特斯拉”。2025年的终极悬念,或许是马斯克与余承东谁能先喊出那句:“今天,我们消灭了人工驾驶!”

如果看完这篇还在纠结选哪家智驾?请记住以下三句真经:

· 土豪闭眼冲顶配,硬件拉满防背刺

· 实用党盯紧通勤路,高速NOA比城市PPT实在

· 等等党永不为奴,2025年智驾白菜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