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基斯坦暂停与印度的所有贸易)
军警赶赴恐袭现场画面
财联社4月24日电,巴基斯坦暂停与印度的所有贸易。此前,印度政府23日宣布一系列针对巴基斯坦的措施,包括暂停两国间一项重要水资源分配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方人员,作为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22日发生致死20多人枪击事件的回应。针对印方的强硬举措,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说,巴方将“以牙还牙”。
相关新闻
印控克什米尔25年来最严重恐袭:枪手在游客聚集处近距离开枪,印巴关系骤然紧张
应对印度“断水撤员”系列反制措施
巴方宣布召开紧急会议
4月23日晚间,作为对22日印控克什米尔恐怖袭击事件的回应,印度针对巴基斯坦宣布采取一系列外交和战略反制措施。巴基斯坦方面则宣布即将于24日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应对措施。
23日晚间,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决定:
●印度立即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销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 ●关闭印巴之间印度一侧的阿塔里综合检查站。 ●禁止巴基斯坦公民持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免签计划(SVES)签证前往印度。此前签发给巴基斯坦公民的任何SVES签证均视为已取消。目前持SVES签证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印度。 ●巴基斯坦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署的全部军事顾问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他们必须在一周内离开印度;印度将从驻伊斯兰堡的印度高级专员署撤回印度军事顾问;自2025年5月1日起,巴基斯坦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署的总人数将从目前的55人减少到30人。
在印度宣布一系列报复性措施之后,巴基斯坦国防部部长赫瓦贾·阿西夫宣布,国家安全委员会将于24日召开紧急会议,由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主持,商讨如何回应印度方面就印控克什米尔袭击事件针对巴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枪声响起后,正在野餐的游客四处逃散
当地时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已造成至少26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法新社报道称,此次袭击是“该地区25年来最严重的针对平民袭击事件”。据印度国防和安全部门消息人士说,枪手在人群聚集处向游客近距离开枪。
克什米尔恐袭后引发外界对印巴再度爆发军事对抗的担忧
据环球时报援引印度新德里电视台23日报道称,死者大部分为游客。据报道,这是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事件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死伤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
据《印度时报》报道,袭击事件发生于帕哈尔加姆镇,该地风景优美,有“小瑞士”之称,20世纪80年代一度是宝莱坞电影的重要取景地。
22日下午3时左右,枪手突然从当地山上的树林里窜出,在人群聚集处向游客近距离开枪。新德里电视台称,袭击发生时,游客们正在野餐,枪声响起后,他们四处逃散,寻找掩体,但由于该地空旷开阔,他们并没有地方可以躲藏。一位名叫帕拉维的幸存者称,枪手主要袭击了男性。
新德里电视台称,袭击发生后,枪手逃离了现场,首都新德里加强了安全检查,尤其是针对旅游景点和出入检查点的安检,并对敏感地区的出行进行了管制。驻扎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印军称,已联合当地警察搜捕枪手,当地安全人员加强了警戒。
多家印媒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
巴国防部长驳斥:该事件是“本土事件”
据环球时报援引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一个名为“抵抗阵线”(TRF)的组织在社交平台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印媒称,TRF的说法尚未得到印度政府的确认。据路透社报道,TRF称袭击原因是反对印度政府在当地“引入外来者”的政策,认为8.5万名定居者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
报道称,过去近10年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暴力冲突激化。当地不少民众长期对印度中央政府不满,而印度政府不断增强对当地的管控。自2019年以来计划性的人口移入,成为现今“克什米尔反抗军”心生不满而发动袭击的原因之一。
和2019年的普尔瓦马袭击事件类似,帕哈尔加姆镇的袭击发生后,多家印度媒体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印度时报》称,这起袭击发生在莫迪访沙特、万斯访印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近期演讲中重提克什米尔之际,这不是巧合。《今日印度》称,袭击看起来经过了精心策划,时机则选择在近年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安全形势好转、旅游业蓬勃发展之际,这是为破坏当地旅游业,并引发全球关注的行为。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23日在接受巴媒采访时驳斥了印度媒体的指责,称巴基斯坦与这起袭击没有任何关系,该暴力事件是“本土事件”。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资料图)
国际社会担心2019年印巴空战重演
印度总理莫迪发文谴责并将提前回国
《经济学人》称,这起袭击对印度政府关于该地区已经稳定的说法是个打击,并可能再次引发印巴之间的军事对抗。美国《纽约时报》称,印控克什米尔平静的幻象被打破,随着印度官员急于查明世界上军事化程度最高地区之一出现的重大安全漏洞,人们担心这次事件可能会再次引发印巴发生冲突的风险。2019年的袭击事件曾导致印巴发生空战,甚至差点爆发全面战争。
枪击事件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发文谴责,并指示政府向遇难者家属提供援助。莫迪说,袭击的“幕后黑手将被绳之以法”。正在沙特访问的莫迪在枪击事件后缩短了行程。印度外交部官员22日晚证实,莫迪将提前回国。预计莫迪会在23日晚些时候与高级安全官员举行紧急内阁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2日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枪击事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针对平民的袭击都是不可接受的”。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莫迪的通话中“强烈谴责这次恐怖袭击”,就枪击事件表达了对印度的“全力支持”。
断水、停签、驱逐、撤员:克什米尔恐袭后,印度报复巴基斯坦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枪击事件后,印度在23日宣布了针对巴基斯坦的一系列报复措施。巴基斯坦则在次日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
本次袭击被认为是2019年以来该地区死伤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引发外界对印巴再度爆发军事对抗的担忧。
涉及多领域
事发后,印度总理莫迪中断了对沙特阿拉伯的访问,于23日提前回国并紧急召开内阁安全委员会会议。会后,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宣布了一系列针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措施,涉及水资源、边境管控、人员往来和外交关系等多个领域。
在战略层面上,印度暂停执行《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销地放弃支持跨境恐怖主义”。
据悉,在水电和灌溉需求方面,巴基斯坦严重依赖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河流系统下游的水。条约暂停后,巴基斯坦将无法使用该片水域。此前,即使在这两个邻国发生公开冲突时,印度也从未暂停执行该条约。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将直接影响巴基斯坦的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灌溉季节,可能对巴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在经贸层面上,印度关闭了印巴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重要边境口岸——阿塔里综合检查站,并表示越境进入印度者可以在5月1日前通过该口岸返回。由于印巴之间没有直飞航班,这一举动切断了两国间所有的交通联系。
此外,口岸关闭将直接影响双边贸易,尤其是巴基斯坦对印度出口的新鲜水果、水泥、石油产品等。
另外,印度禁止了巴基斯坦公民持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免签计划(SVES)签证前往印度。目前持SVES签证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印度。
在外交层面上,印度对驻新德里巴基斯坦高级专员署的所有军事顾问进行驱逐,要求他们必须在一周内离开印度。印度也将撤回驻伊斯兰堡印度高级专员署的军事顾问。自5月1日起,巴基斯坦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署的总人数将从目前的55人减少到30人。
此前在2019年的普尔瓦马袭击事件中,印度政府也对巴采取多项报复措施,包括召回印度驻巴基斯坦大使、取消对巴最惠国待遇、对巴出口至印度商品加征关税。
巴否认涉事
面对印度的一系列强硬措施,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NSC)24日将召开紧急会议,由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主持,商讨应对策略。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23日驳斥了印度方面的指责,称巴基斯坦与这起袭击没有任何关系,该暴力事件是“本土事件”。
4月22日发生的枪击事件已造成至少26人遇难,其中有1名尼泊尔籍男子,另有数十人受伤。这起事件成为自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以来,该地区死伤最为惨重的恐怖袭击。
目前,印度警方把袭击事件归咎于反对印度统治的武装团体。
另一边,“抵抗阵线”(TRF)以“克什米尔反抗军”的名义在社交媒体上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该组织称,本次袭击是对印度政府在当地“引入外来者”政策的报复,印度让超过8.5万名定居者涌入,造成了当地人口结构改变。
外界指出,2019年印度政府取消该地区特殊地位后实施的人口政策,或是武装组织发动袭击的导火索。
还有分析认为,新冠疫情后,该地区安全形势好转、旅游业呈复苏势头,袭击者选择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作为目标,其意图可能是为了重创当地旅游业,进而破坏印度政府在该地区推动的经济振兴计划。
舆论还注意到,袭击发生的时间与莫迪访沙特、万斯访印重合,而且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在近期演讲中也重提克什米尔,这一切不像是巧合。
在此背景下,与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事件如出一辙,印度政府及当地媒体再次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进一步加剧两国紧张关系。
加剧紧张关系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始终是两国矛盾的核心。印巴都宣称对克什米尔拥有主权,两国曾爆发三次战争,其中两次是为争夺克什米尔。
随着最新的枪击事件上演,国际社会普遍担忧历史可能重演。
有评论指出,这场袭击“打破了克什米尔平静的幻象”,暴露出这个全球军事化程度最高地区之一的安全漏洞,可能再次将两国推向军事对抗边缘。
2019年普尔瓦马恐袭造成40名印度士兵死亡后,印巴爆发严重军事对峙,包括空战和地面炮击,局势一度濒临全面战争。虽然这场危机最终以巴方释放俘虏的印度飞行员告终,但严重损害了两国互信。
但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看来,印度采取的报复措施主要集中在非军事领域,这反映出其对全面军事冲突风险的谨慎态度。而通过外交孤立、经济施压和水资源控制等手段施压,可能成为印度未来对巴战略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