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多条报道中国的新闻引起了海外网友的关注。外国网友发现,BBC这些新闻及时跟进了中国的许多热点,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阴阳怪气的口吻来个转折——“但代价是什么呢”。不少外国网友直言,“BBC这么夸中国还真让人有点不习惯”。
所谓“但代价是什么呢” (but at what cost),是国内外网友对BBC之前抹黑中国惯用形式的总结。自2012年开始,每当谈到任何关于中国的正面成绩时,BBC的新闻标题往往套路式地加上“代价是什么呢”的反问。
在BBC网站搜索相关关键词,就能看到大量用类似句式作为标题的新闻,比如“中国正变得更加智能,但代价是什么呢”“中国正为埃塞俄比亚创造就业岗位,但代价是什么呢?”……
每当谈到任何关于中国的正面成绩时,BBC的新闻标题往往套路式地加上“代价是什么呢”的反问
于是,这种报道手法就被国内外网友所熟悉,美国问答式社交平台Quora上还有专门关于“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讨论。在中国,不少网友也将其作为流行语,用于嘲讽BBC等外媒在涉华问题上的双标。
Quora上有关“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话题截图
不过在2月7日,BBC环球广播部的视频账号发布了一期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的视频,视频既没有网友们此前吐槽的“阴间滤镜”,也没有往常的恶意歪曲和暗示,而是罗列了不少数据介绍中国科技发展以及背后的原因。
BBC一期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的视频既没有“阴间滤镜”,也没有往常的恶意歪曲和暗示
一个看完视频也没等到抹黑中国内容的外国网友,在评论区诧异地问:“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人在找BBC那句‘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话吗?”
这条评论获得了近6000个点赞。不少网友也表示,挺诧异为什么BBC居然会突然“一反常态”。
也有不少网友开始了玩梗,说自己听不到“但代价是什么呢”还真有点不习惯。还有人不无讽刺地说:“这句话可是你的招牌啊,怎么能不加上呢?”
网友称自己听不到“但代价是什么呢”还点不习惯
在各国网友的调侃下,BBC工作人员在评论区回复了一个“看一看”的表情包,还给一些催促自己“再来一遍”的网友点了赞。
BBC工作人员在评论区回复了一个“看一看”的表情包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例子,则是BBC大篇幅地报道了中国电影《哪吒2》票房屡创佳绩的新闻,不仅称赞了电影本身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还肯定了主创团队的创作历程。
BBC大篇幅地报道了中国电影《哪吒2》票房屡创佳绩的新闻
一些熟悉国际时事的网友把BBC的反常表现,和美国国际开发署被关闭一事联系起来。因为BBC下属国际慈善机构的年报显示,该机构常年接受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助,而美国国际开发署曾多次策划针对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抹黑、渗透活动。
不过,BBC此前多次表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援助并非拨给BBC新闻编辑部门。另外,公开资料显示,BBC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电视执照费。
虽然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倒是希望BBC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抛弃“阴间滤镜”“但代价是什么呢”之类的把戏,从今往后更客观地报道中国。
延伸阅读
BBC:中国向WTO申诉速度之快 表明其已准备好打贸易战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当地时间2月5日表示,中国已就美国对华商品加征10%关税向该组织提出申诉,要求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就此事与美国展开磋商。
WTO网站截图
据路透社报道,世贸组织援引的一份声明显示,中方认为美国的关税措施带有歧视性,不符合美国在世贸框架下所承担的义务。
据报道,中方在声明中表示,中方保留在磋商过程中或未来请求成立专家组时提出额外措施和主张的权利。不过声明并未详细说明这些措施可能是什么。
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中国商务部发言人2月4日表示,中方为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已将美征税措施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商务部发言人强调,美方对中方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性质恶劣,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中方对美方做法坚决反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
根据世贸组织程序,中国和美国有60天的时间通过磋商解决争端,如果届时无法达成协议,中方有权要求成立专家组对案件做出审查和裁决;若任何一方对专家组的裁决不满,可以向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提出上诉。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常设七名法官,其作出的裁决相当于WTO的“终审判决”,但如果法官人数少于三人,该机构就无法正常运作。2017年以来,美国频频阻挠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新法官的遴选,导致该机构法官“只出不进”,自2019年12月以来“停摆”至今。
曾为奥巴马政府研究中国贸易政策的杰夫·穆恩(Jeff Moon)对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他预计世贸组织的任何初步裁决都会支持中方立场,但由于世贸组织上诉程序已陷入瘫痪,最终裁决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中国迅速对美国采取了“以牙还牙”的贸易反制。外媒注意到,就在美方10%关税正式生效当天(2月4日),中方一口气打出五记组合拳,除了将美方征税措施诉至世贸组织,还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将两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钨、碲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对谷歌发起反垄断调查。
多家外媒认为,相比于美方全面加税的举措,中方反击“似乎是相当克制的”,经过精心考量,旨在向美国传递某种信号,同时又不会造成太大损害,这给双方未来谈判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在BBC看来,中国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的速度表明北京方面“已经做好了贸易战的准备”。
总部位于伦敦的经济研究公司凯投宏观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包括取消针对价值低于800美元进口商品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将对Shein和Temu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造成冲击,但关税对中国总体而言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对于更广泛的中国经济来说,这(关税的影响)绝对是可控的。”威廉姆斯表示。
就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月5日指出,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根子在美国自身。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为美国应对芬太尼类问题提供了帮助。
“甩锅推责解决不了问题,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施压和威胁不是同中国打交道的正确方式。减少国内毒品需求、加强执法合作才是美国芬太尼危机的治本之策。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林剑表示。
文 观察者网 王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