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年味渐渐散去,有的打工人已经踏上回程的高铁,有些地方的年味非但没有散去,反而更加红火。比如福建。
只见穿着华丽衣服、长相俊朗的神仙不在寺庙里,而在街上“出游”,一路吹拉弹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晚上还有搭台唱戏,这就是硬控福建人一整个正月的游神活动,游神结束才算过完了年。近几年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门去看游神。
这场万人空巷的民俗狂欢,到底什么来头?
各路神仙来“上班”
要说中国哪里最会造神,福建省称第二,没有地方敢称第一。
闽地自古便有“好巫尚鬼”的传统,2022年福建省民族宗教厅组织大调研中各地所报数据显示,全省10平方米以上民间信仰场所有33423座[1],仅福建漳州一个市就有将近四百种神明[2],常见的有妈祖信仰、闽越先王开漳圣王信仰,甚至连蛇都受到当地人的尊崇,在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蛇被尊称为“侍者公”,供奉于三平寺中[3]。
在福建,你能看到道教、佛教,还有诸多民间信仰的神明齐聚一堂。一路走过去见到的神仙庙比蜜雪冰城还多。
福建是游神赛会最兴盛的省份,也是造神最多的省 / 图源小红书博主@MargoHoo 已获得授权
正月里,人们会将神仙从庙里或祠堂里请出来,在鼓乐、舞蹈、舞龙等表演下簇拥其沿着神仙的势力范围走一圈。根据重要程度不同,神仙的待遇不同,有在前面开路的神将,也有坐轿子压轴的大神仙,这便是福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盛会——游神。
游神会由来已久,声势浩大,是福建春节迎神赛会的重头戏。
福建民众将生产生活上取得的进展归功于神祇的庇佑,因此对神祗的信仰极为虔诚[4]。
游神会往往以村为单位举办,或几个村合办[5]。人们认为每个村落都有一个由神灵守护的特定范围,这个范围就被称为“境”,所以,村也会被称为“境”。游神也是“境主巡境”,保佑合境平安、风调雨顺[6]。司仪每说一个愿景,下面的人便会化作人形弹幕高喊:好啊。以此拉开整个巡境仪式(游神)的序幕。
为了筹备游神会,各家各户会提前很久开始准备做神偶,准备祭祀的食物。游神开始时,会举行庄重的恭请神像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神职人员带领,众人虔诚地焚香跪拜,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神像从庙宇中请出,放置在特制的神轿或神辇上。
在巡游过程中,抬主神神轿的人会小心翼翼地行走,尽量保持神轿的平稳,以示对神灵的尊重。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摆上供品,焚香迎接,男女老少纷纷跪地叩拜,祈求神灵保佑。
妈祖是福建人民的精神寄托,游神时,其神像被安放于神轿中由信徒抬行,祈求平安 / 图源小红书博主@TheSeekers 已获得授权
供奉的神仙除了有祖先神外,更多的是曾经对该地有过贡献的人,在死后被供奉而成了神,比如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妈祖、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奶陈靖姑[7],还有春节游神期间大出风头的赵世子,据说其父便是福建民间瘟神信仰的五帝之一。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潮湿,古时多瘟疫、瘴气,由此供奉五帝,祈求护佑人们健康平安[8]。
但福建人求神仙办的事,不只关于健康平安这么“单纯”,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通过这套仪式,加强自己宗族内的团结。
县下惟宗族,百里不同俗
福建往往一个村就是一个姓的大宗族,比如闽东南沿海的侯官县的649个村落中,单姓村与主姓村占村落总数的74%,已是相当大的比例[4]。街坊邻居都是有着血缘的亲戚,村头那家刚出生的小孩,可能就是你的远房小表舅。
这是因为福建人大多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南下的中原移民。在王朝更替的时候,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人来说,偏远的福建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中原民众“浩浩荡荡”举族迁移,谁也不落下,西晋、唐初、与唐末五代出现了三次大的移民高潮,给福建的人口分布带来了“大洗牌”[4]。
图为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是闽南居民建筑群落的优秀代表 / 图虫创意
中原的大家族到达福建后依旧会沿用北方时的传统,聚族而居、排斥异姓,形成一个个坞、堡、屯、寨的军事聚落保护族人,有的一村一姓,有的则一村多姓。而小规模的移民群体,为了对抗闽越土著与其他移民群体的竞争,也会选择“聚族而居”[4][9]。
福建因为远离政治中心而缺乏政府的控制,还遵循着原始社会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十分混乱[4];福建多山地,地形破碎,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资源本就不充足[10][11]。
福建宗祠数量繁多,雕刻与绘画工艺尤其精湛 / 图虫创意
虽然靠海,但福建历史上旱灾频发,每年七、八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降雨量很少[12]。而大量移民涌入,比如仅仅宋代元丰、崇宁、绍兴和嘉定四朝,福建的人口就增长了58.13%,垦田也随之增加,造成植被破坏,加剧了干旱灾害的频发[12]。于是人们不得不团结起来,背靠强大的宗族来获得更多的资源。
同时,为了加强对族人的控制,进而在乡里“雄霸一方”,宗族内部逐步演化出了一套宗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则,构成独特的宗族文化[13]。祭祖与游神活动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血缘与地缘的高度结合下,宗族里的人“越老越吃香”——辈分高、年纪大的长辈如同家庭中的“太上皇”,地位极高[14]。先辈死后有可能被神圣化为宗族保护神,祭祖便成了福建人民的头等大事。《泉州府志》记载:“下至市井小民,家设主龛,务求宏丽,凡厅事位置,必先祖而后神。”[15]
意思是,福建市井之中的普通百姓,家中都会设置供奉神主的佛龛,且力求宏伟华丽。厅堂内必定是先供奉祖先,而后供奉神灵 / 图源小红书博主@無 吭聲 已获得授权
明嘉靖年间颁布了一条诏令——“诏天下臣民冬至日祭始祖”,福建百姓简直是拿到了最擅长的题,迅速掀起建祠之风[16]。祠堂中不仅供奉祖先,也会供奉土地神、福德正神等弥补血缘纽带的不足。
除了一个姓的血缘关系的宗族,也有异姓的虚构宗族。明清时期,一些家族为了减少赋税负担,自愿结成异姓的宗族,比如铜山的关氏家族,福全的全氏家族,他们不仅虚构一个共同的祖先,还创建神庙,以共同的神祗信仰来作为同宗族经济互助与身份认同的标志,游神会也是他们庆祝的仪式[17]。
游神当天,家家户户供送祭品,鞭炮齐鸣 / 图源小红书博主@瘋子白楊 已获得授权
游神会沿着固定的巡游路线和出发时间,是宗族内部所共有的集体记忆[18]。每个家庭单位至少有1-2个男性成员会参与到巡游队伍中,负责扛旗帜、持香、抬菩萨等,其他族人则会在神灵巡游过程中在家门口摆香案接待神灵[19]。一来二去,族人个体便有了与宗族相联系的实感。
看似游神,但浩浩荡荡的男丁队伍,隆重的墓祭仪式,丰盛的宴会聚餐,实则处处炫耀着家族实力,打心理战吓唬小的宗族[5]。不同宗族因祖先、信仰各异,形成了福建百里不同俗的大场面。
除了福建,广东的潮州、马来西亚的新山,甚至日本也有颇具特色的游神活动,根源基本都在福建。
接着奏乐接着舞
几百年来,宗族的力量已经完全渗透进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宗族文化只要有机会便会迅速“死灰复燃”,官方的禁止也很难带来什么效果。
20世纪50年代游神会中断,宗族祠堂都征用为公房[20],直到80年代,集体化退出历史舞台,生产责任制转而以家庭为单位,氏族之间开始争夺土地、获取更多的经济机会,这种竞争在一个多宗族的村落中更加明显,有着血缘联系的人们迅速团结起来,恢复共同的仪式,修建宗祠,更新族谱,宗族重新焕发生机[21][22]。
80年代台湾进香团浩浩荡荡赴福建祖庙进香,更是为游神会的恢复添了把火[2]。
福建游神路线则以祠堂为始终,象征神灵归位。不同宗族因祖先、信仰各异,形成了福建百里不同俗的大场面。沿海地区的游神路线会按照祖辈们出海捕鱼的方向规划,寓意庇佑出海平安、渔业丰收;有的路线串联土地庙、妈祖庙等神圣地点,神灵从主庙出发,依次“光顾”各处 / 图源小红书博主@嘉宝 已获得授权
福建省作为“华侨大省”,自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福建的小伙伴们就像开了“经商外挂”,下海闯荡四方,足迹遍布全球,每当游神活动来临,创业成功事业有成的乡贤便会慷慨解囊,捐款支持。2024年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公开的游神献资捐款总额有近43万元,且30年来有近50万人一直为游神文化传承捐款捐物[23]。
恢复后的游神活动,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从单纯的宗教祭祀,演变为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具有一定娱乐性和社交性的活动。
原来两三家才能供奉一个神将,现在一家就可以做一个,甚至开始“卷”衣服“卷”花样——神将偶重量普遍要比过去重,大型神将偶重能达50斤左右,衣服花纹样式多采用电脑刺绣的袍服,一件做下来要上万元。
夜幕降临,在灯光与篝火的映照下,各路神仙酷炫加倍,格外吸睛 / 图源小红书博主@MIU辣霸 已获得授权
目前福建省内游神会最盛大的地方当属福州市长乐区,长乐金峰镇最大的神将社拥有各种造型的神将70多尊,以往的长乐宫庙中没有女神将,现在也有新增[24]。
游神会还承载了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功能。广东省潮州市风塘镇陇村的游神会,简直就是非遗文化大舞台,村民出动了潮州传统音乐大锣鼓,锣鼓队里面有化妆游行的,有布马,还有穿古装的;标旗也有刻字、割字、雕字、绣金等等[25]。
火爆全网福建游神的净炉手需手持香炉,脚踏七星步,为神明开路 / 图源小红书博主@澄哥徒手面相美 已获得授权
1995年恢复的福州市台江区游神会,以往会用一种叫十番的器乐合奏形式伴奏,好几个乐器都是福州独有,极具地方色彩。近年来,真人现场演奏十番音乐逐渐被电子音响直接播放取代[26]。
年轻人的加入也为游神会增添了新鲜血液,不仅会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之类的流行歌,还随处可见叼着烟,挂着旺仔糖,走赛博朋克风的神将。
马夫常常打头阵,蹦蹦跳跳模拟骑马状(但没有马),护送游神 / 图源小红书博主@折腾吧老董 已获得授权
在福州,受到台湾游神文化的影响,哪吒三太子摇身一变成了出场便自带bgm的“电音三太子”[27]。年轻人头举神偶扮做黑白无常,摇摇晃晃在游神队伍前面开路,指不定突然会来段“社会摇”,既接地府,也接地气。
并且,神仙的脸也越来越好看。旧时游神是为了驱散恶鬼、降妖除魔,面容偏恐怖风格,表情夸张,五官比例也不似普通人。而在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片区,有“00后”参与设计新版神将形象,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浓眉大眼、剑眉星目的世子团走在人群中间,还能保佑你来年平安顺利,哪个“颜狗”能不迷糊[28]?
如此种种构成了延续至今的福建游神会,成为闽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海外侨胞的参与,2024年游神活动有近800名海外侨胞返乡参加游神活动[23]。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甚至出现了许多“福建游神必看攻略”。
而对于福建人来说,举办游神会的目的是“娱神”,但实际上却是在“娱人”。能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热闹一下,便是春节里最大的慰藉。
参考文献
[1]高静.(2024).福建民间信仰特征及其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福州党校学报(4):64-71.
[2]林江珠.(2014).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厦门大学出版社.
[3]魏苏宁. (2012). 漳州民间信仰研究.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4):49-52.
[4]范正义.(2015).众神喧闹中的十字架:基督教与福建民间信仰共处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林敏苏著,中共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委员会&福州市长乐区首占人民政府编.(2019).首占风华·上洋.福建美术出版社.
[6]缪远.(2021).“境”:一种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构筑模式.九州出版社.
[7]卢公明著,陈泽平译.(2009).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
[8]林立强. (2005).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民间信仰. 世界宗教研究 (02):83-94.
[9]徐晓望.(2020).中国东南古代社会考察.光明日报出版社.
[10]范学辉.(2020).中国文化小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1]王志电&周红军主编.(2009).中国旅游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2]刘世斌. (2013). 宋代福建水旱灾害及其防救措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13]凤增, 袭威 & 徐月华. (2021). 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一项双案例研究. 管理世界(12):134-151+196+152.
[14]贺雪峰.(2017).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卷.
[16][明] 夏言.(1541).桂洲奏议.嘉靖二十年田汝成刻本.
[17]宋怡明,钟逸明译.(2023).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九州出版社.
[18]科大卫,卜永坚译.(2010).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
[19]戴碧婷. (2018). 宗族地方认同:一种以血缘和文化为纽带的地方认同.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20]福建省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3).长汀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1]Avner Greif, Guido Tabellini.(2017).The clan and the corporation: Sustaining cooperation in China and Europ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Pages 1-35.
[22]约瑟夫·亨里奇.(2022).西方文化的特立独行如何形成繁荣世界.天下文化出版社.
[23]罗元辛.(2024).传统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非遗”项目福建游神活动为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8(21):77-81.
[24]甘满堂.(2024).闽台庙会中的神将阵源流及交流融合创新.
[25]胡修雷 & 黄晓坚. (2012). 游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新山和潮汕地区为主的分析. 八桂侨刊 (04):42-48+34.
[26]袁野璐. (2023). 城市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以福州“游神”活动为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2):142-149.
[27]福州新闻网.(2014).台湾“电音三太子”现身福州元宵灯会表演引围观.
[28]邓倩倩. (2024). 老“游神”迎来“00后”拥趸.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