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杭州网友小萍与母亲通过如祺出行平台预约了一辆网约车前往演唱会现场。

上车后,她们发现前排座椅靠背张贴了一张手写纸条:“差评者得癌症”。


这一充满恶意的标语令乘客感到“像被诅咒一样”,尽管司机服务态度差且提前要求下车,小萍因为恐惧而不敢投诉。

事件在社交媒体曝光且被媒体报道后,涉事平台如祺出行以“未收到投诉”为由拒绝处理,引发公众对平台监管责任的质疑。


行业律师指出,此类诅咒标语虽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恐吓”,但明显违背公序良俗,并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赋予消费者的监督权。

乘客因标语心理受创,司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或行政处罚。

此外,平台未主动介入调查的行为涉嫌违反《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即平台需建立服务评价与投诉处理制度。

行业律师指出,平台在证据明确(车牌号、标语照片)情况下仍不作为,可能构成“消极履责”。

“诅咒标语”事件暴露出的是,网约车平台在快速扩张中忽视服务细节与用户体验的积弊。

当然,网约车司机在车内乱贴标语的现象并非个案。

“诅咒标语”对网约车乘客来说,就是司机贴在车内的 “战斗檄文”,字字带刺,让乘客一上车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火药味。



此前,深圳一网约车曾张贴“事多别打车”“滚下车”等威胁性标语,引发舆论声讨。

杭州一司机在车内标注“本人黑户,无视一切后果”的威胁性文字,导致乘客全程惶恐。


对网约车行业来说,安全与尊严是出行服务的底线,任何“灰色地带”都要不得。

对网约车“诅咒标语”“乱贴标语”的治理中,行业头部平台滴滴起到了应有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2025年4月18日起,滴滴新规实施,明确禁止加价议价、不文明用语等三类标语,违者将面临封号等处罚。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规,而平台间合规的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资质审核,更应当延伸至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管控。


来源:澎湃新闻

今日互动

你认为这些诅咒标语该不该管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