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9时30分,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发布会,太原市农业农村局介绍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太原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胡燕萍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权威部门话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邀请到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志鸿,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科长游建芳,太原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张晨,太原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程慧娴,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志鸿介绍相关情况。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郭志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农业生产迎来繁忙且充满生机的时节,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分享我市都市农业发展情况,在此,向长期以来关注与支持我市“三农”工作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的方向。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的农业形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无限的潜力,重塑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它不仅是保障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的坚实后盾,更是满足市民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居民情感交流的关键纽带。

近年来,太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务全国”的目标定位,稳字当头、提质增效,着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加速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太原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稳面积、稳产量,粮食生产稳定向好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粮油生产落实到田到人,确保不误农时、足量播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6万亩以上,产量达到5亿斤以上。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3.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9%以上。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积极创建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示范区,实施粮油作物“一喷多促”,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

二、保供给、保多样,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坚持“稳粮、强菜、优果、兴牧、扩药、增花”的结构调整思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万亩千片百园”蔬菜产业,新发展设施蔬菜5000亩。优化养殖基地布局,培育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024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4万吨、3.08万吨、6.78万吨。

打造智慧渔业,市管水域养殖面积达3478.5公顷,水产品产量3672吨。培育推广“名优特新”葡果品种,壮大清徐葡萄、西沟苹果、碧山水蜜桃、南翟西梅、古交华阴杏等特优果品,水果年产量保持在10万吨左右。

持续优化花卉种植结构,打造太原花卉品牌,全市花卉面积达到3600亩,花卉生产及经营主体500余家。

三、延链条、建集群,精深加工农业量质齐升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主体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农业企业扩大产业规模、优化经营管理、提高增值收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占全省五分之一。

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特优产业全链条升级,壮大食醋、农食融合、主食加工三大产业,打造蔬菜、高粱、马铃薯、谷子、葡萄、奶业等6类农业全产业链,以酿品为核心,乳品、肉制品、主食糕品、预制菜品、果品协同发展、梯次推进了6个“特”“优”产业集群。培育中华老字号品牌8个,认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全市现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55家、产品139个。

开展百万乡品进省城、公用品牌全国行系列活动,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特优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优布局、树亮点,乡村休闲旅游百花齐放

结合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区域分布,打造“一小时车程”乡村休闲旅游圈,推出了南部田园风光体验带、北部黄土风情领略带、东部生态康养休闲带、西部山水人文观光带、西北部汾河水源度假带等5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康养、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形式多样的休闲旅居地。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山西美丽休闲乡村”15个,全市规模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发展到133家。

五、美环境、强治理,和美乡村塑形铸魂

市委农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在全省率先印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既注重乡村“硬件”提升,也将“软件”摆在重要位置,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完善、乡村产业延链、集体经济壮大、治理效能提升、群众精气神提振等“七大工程”。

全市633个行政村清垃圾、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4%以上,位居全省首位。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广泛推广“网格化”“积分制”“帮代办”“一支队伍管执法”等经验,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6个,省级乡村治理试点县和示范村镇3个。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69.51%、文明乡镇占比95.65%,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和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聚焦“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务全国”的目标定位,按照“12675”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乡村全面振兴),守牢“两条底线”(坚守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六项重点”(设施蔬菜、畜牧养殖、渔业生产、花卉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实施“七大行动”(粮食安全和巩固衔接固本行动、设施农业提升行动、特优农业提质行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行动、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打造行动、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动行动),强化政策、项目、科技、改革、服务“五大支撑”,特别是落实好《关于大力提升农产品自给率 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三年实施方案》“1+6”政策体系,全力打造全省特优农业排头兵、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太原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谢谢大家!



太原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胡燕萍

谢谢郭志鸿同志的介绍。

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农产品供给需求大,请问在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上有哪些创新举措?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科长 游建芳

菜篮虽小,牵系民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方位提升稳产保供能力,确保“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优质安全。

1.优化结构,稳定生产,提升“菜篮子”自给率。发展设施蔬菜。2024年我市蔬菜产量80.7万吨,总量有余,但冬春自给率不足,为此,我们不断优化“万亩千片百园”产业布局,采取大田蔬菜设施化、中小拱棚天桥化、老旧温室升级化、新建温室现代化的“四化”措施,推动冬春蔬菜自给率提升。促进生猪生产。通过抓养殖大县优布局、抓规模养殖场增数量、抓畜禽良种提质量,实现生猪产能稳定增长。2024年新投产1个年出栏12万头生猪项目,全年猪肉产量2.46万吨。做大设施渔业。大力推广“鱼混+”生态养殖新模式,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建成了一批设施渔业养殖池,2024年水产品产量3672吨。今年3月,我市印发了《关于大力提升农产品自给率 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三年实施方案》,下一步,将重点从设施蔬菜、生猪生产、设施渔业等方面,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2.外联内畅,促进流通,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产销对接。持续开展“百万乡品进省城”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进一步丰富省城居民多样化农副产品需求。健全物流体系。重点围绕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产地,合理布局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保障农产品高质量出村进城,让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更顺畅。

3.严优并重,强化监管,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做优产品品质。加快农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全市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联保联供。山西中部城市群五市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联保联供名录,深化跨区域合作保供,实现市域间互补供应。强化部门协调。实时监测农产品价格,多部门会商研判,合力推动“菜篮子”产品生产、市场流通和价格调控等工作落实落地。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针对一县一策,打造产业地标,太原市计划采取哪些举措?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 张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太原市立足省会城市优势和县域特色资源,以“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树品牌、兴业态”的发展主线,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五抓五提升”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推进“一县一策”,全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地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抓龙头培育,提升县域产业发展支撑力。持续开展龙头企业监测认定,用好用足省、市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扩规模、提水平、增效益。今年,支持美锦醋业(清徐)、金午食品(阳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同步培育新增5个市级龙头企业。

二是抓链条延伸,提升县域产业发展持续力。围绕县(市、区)特色农产品资源,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支持清徐县做强由高粱种植到酿品开发的增值链,做优由葡萄种植到采摘、储藏、加工等融合发展的服务链,延伸蔬菜种植到净菜加工、农食融合配送等物流链,支持清徐县和阳曲县做精由谷子到小米以及衍生产品的加工链,支持娄烦县提升马铃薯种薯繁育、商品薯储藏、全粉加工等价值链,支持古交市做强林麝养殖、繁育、研发、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

三是抓集群建设,提升县域产业发展凝聚力。立足县(市、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三县一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打造立县之业、兴县之业。支持古交市打造“万只林麝养殖基地”,建成全省规模最大、驯养量最多的林麝人工养殖基地;支持清徐县建设山西食醋(清徐)农产品加工园,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食醋生产基地;指导阳曲县持续推进山西谷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打造小米精深加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娄烦县加快脱毒型马铃薯繁育基地建设,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打造辐射晋西北的种薯供应基地和有机马铃薯生产基地。

四是抓品牌塑造,提升县域产业发展竞争力。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平台,用活线上线下两种模式,持续开展“百万乡品进省城”“公用品牌全国行”系列活动,大力提升山西陈醋、阳曲小米、清徐葡萄等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特优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品牌溢价和产业增值,提升县域产业发展竞争力。

五是抓业态融合,提升县域产业发展新动力。着眼农文旅融合,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支持清徐县做精葡萄采摘旅游、醋文化旅游,提升南部田园风光示范线路的内涵,支持阳曲县做优桦桂营响未来、青草坡、店子底等团建游乐景点,支持古交市发展禾谐源、花园小院、翠花婶子等精品民宿,支持娄烦县壮大孔雀小镇等研学教育类景点,满足城乡居民“寻一处郊野、享两日清闲”休闲需求,叫响“田园并州”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将乡村休闲旅游培育成富民强村的优势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山西综合广播记者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太原市在推进乡村建设上作出了哪些安排部署?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 程慧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承载着亿万农民的美好期盼,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25年,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征程上,我市紧扣“千万工程”经验精髓,从“三个维度”精心谋划、统筹布局,构建全域提升体系。

1.强化机制保障,构建“四级联动”的推进体系。坚持把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上手研究重点工作、推进重大工程;七个工作专班协调配合,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市县两级农办强化统筹协调、牵头抓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用好省级统筹到县的“千万工程”资金,市级坚持每年拿出财政专项资金,来撬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财政+金融+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建设的格局。

2.创新路径方法,打造“串珠成链”的发展格局。按照“集中连片、组团发展”的建设思路,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串点连线、扩线带面,重点围绕南部田园风光体验线,东山、西山、南部3个夜经济片区等5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沿途沿线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廊带、示范片区,带动形成“宜居宜业发展美、绿水青山生态美、村风民风文明美、治理有效和谐美”的和美乡村太原样板。

3.聚焦核心任务,实施“七大工程”提质行动。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完善、乡村产业延链、集体经济壮大、治理效能提升、群众精气神提振“七大工程”为重点,以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带动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增收为目标,锚定到2027年完成“百村示范、双百提升”的任务,在2024年建设22个精品示范村、88个提档升级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推进24个精品示范村、80个提档升级村建设,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乡村建设画卷迈向更高水平,让每个村庄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颜值”更有“气质”,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太原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胡燕萍

记者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记者朋友如有进一步采访需要,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可继续采访相关负责同志。

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媒体记者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太原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