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春秋公羊学派著名大师,他使儒学独尊于汉武帝朝,对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学习勤奋成就卓越
董仲舒的家乡临近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艺术中心齐鲁,对其青年时代的求学和以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十分刻苦。他的老师是以讲授《春秋》闻名的齐人胡毋生。随着学业日渐精进,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春秋公羊传》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他在这上面下功夫颇深。他不拘泥于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而是“博极深闳”,融汇贯通,力求联系实际,阐发新义。
他学习刻苦用功的劲头使人钦佩,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是家常便饭,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生怕他累垮身体。父亲考虑了很久,决定在他的书房后面建个花园,吸引孩子休息的时候进去逛逛,放松一下。
头一年动工,把园内土地平整后,栽上了树草花。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绿草花儿丛中,蜂飞蝶舞,别有一番景致。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来玩。他手捧竹简认真学习,不吭一声,只是连连摇头。
第二年,花园中建起了水池、亭子和假山,亲戚和邻居家的孩子纷纷来到园中游玩,欢声笑起不时响起。坐在书房里学习的董仲舒,稳如泰山,一动也不动一下。
第三年,花园建成了。在庆祝竣工那天,父母叫董仲舒出来陪陪参加活动的亲朋好友。他出去礼节性地问声好后,仍回书房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赏月吃月饼。过了一会儿大家就不见董仲舒的踪影了。原来董仲舒趁家人不注意,已经悄悄溜回书房。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的书籍,成了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30岁时就开始当先生了,有不少学生来听课。由于董仲舒独自一人静静的学习惯了,不善于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他就在教室里设个帷幔,自己坐在里面讲课,学生们坐在帷幔外面听课。同时,他还经常叫吕步舒等几个得意门生来代他上课。因此很多学生从来都没有见过董老师的面。虽然没见过老师的面,但学生们对老师的印象很深。有的后来做官了,对当老师的董仲舒支持不少。
(二)应诏提出“天人三策”
汉武帝为了扭转汉初国力虚弱的局面,进一步巩固西汉朝廷的统治,下诏要求地方推荐各类专业人才。董仲舒以公羊学大师的身份应召,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大意是:实行儒家的根本,即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秦迅速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搞法家那套造成的。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法纪才能统一,老百姓才能服从。汉武帝全盘接受了董仲舒的学说,并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从此以后,儒术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孔子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
最能体现独尊儒术思想的是在教育领域,董仲舒的《对贤良策》涉及的具体建议措施主要有三项,即开办太学、实行选士和独尊儒术。自此以后,汉代的教育制度及与之紧密联系的选士制度,就在独尊儒术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和发展。反之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发展,且不断巩固着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则。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下诏要求丞相等朝廷官员讨论,提出设立太学的具体计划,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从此以后,有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的太学,各郡县的地方学校也随之发展起来。
孝廉也是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设立的,并成为汉代经常性的选士科目。孝廉的选举对象为平民及官府的下层属吏,以儒家提倡的贤德为选举标准,它为士人的进身提供了又一种途径。
(三)两度任封国相
封国江都易王刘非系汉景帝程姬所生,是汉武帝的异母兄长。此人一贯骄横跋扈,喜好争斗,为非作歹,是个难侍候的刺梨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哦,皇家也如此。汉武帝左思右想,把董仲舒派去当封国江都的国相,约束一下易王刘非。董仲舒名声如日中天,刘非不敢轻视他。董仲舒在刘非面前不卑不亢,处处以身作则,坚持按儒家礼义准则匡正刘非的言行,过了不久就收到了效果,刘非逐渐改掉了过去的一些恶习,对董仲舒也心悦诚服的。
董仲舒因讲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犯了皇家忌讳,嫉妒董仲舒的小人乘机到汉武那里告黑状。按当时刑律,董仲舒要被定为死罪,汉武帝赦免了他。封国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异母兄长。这家伙不仅骄横恣纵,还残害了不少朝廷的高级官员,汉武帝也感到难以约束他。在那些小人别有用心的推举下,汉武帝派董仲舒担任刘端的国相。不料刘端久闻董仲舒的出众才学,对他也比较敬重。董仲舒虽然身处险境,但他一如既往地坚持清正廉洁,屡屡上书批评那些不良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政绩。由于刘端本性难改,董仲舒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只得以病辞职,到茂陵隐居去了。但朝廷有大事仍然要请教他,汉武帝还指定廷尉张汤为联络官员。
补白:董仲舒一生埋头著书立说,教授门生弟子,严格按照儒家的经典要求立身处世。虽然他的名气很大,有不少聚敛财物的机会,但他从不去染指,这种清正廉治的作风,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