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说,她家闺女放学回来,闷闷不乐地跟她嘀咕:“妈妈,班上某某摸我屁股。”
宝妈一听也没多想,都是小孩子,大概是调皮了。
于是,她顺口回了一句:“他是不是跟你闹着玩呢?”
结果女儿低着头,小声说:“不是,就是不舒服。”
宝妈跟我说起这事的时候,脸上全是懊悔:
“我当时就想着,孩子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没想到她真的挺难受的。要不是她又憋了一会儿跟我说,我还真没当回事。”
有时候孩子说:“妈妈,谁谁摸我/推我/亲我了”,我们下意识会觉得:
“应该没事吧。”
“孩子是不是敏感了。”
“孩子间打闹很正常。”
但其实,孩子鼓起勇气跟我们开口的那一刻,其实是在给我们递信号:
“妈妈,你会站在我这边吗?你会不会信我?”
而我们的回应,会影响孩子一生。
一:我们的第一反应
当孩子说:“妈妈,有人摸我。”
有的妈妈,可能会比较激动:“啊?怎么回事?你快说说,谁动你了?!”
还有的比较佛系,拍拍孩子脑袋:“小朋友闹着玩吧,没关系。”
甚至还有那种直接否认的:“小孩子,懂什么摸不摸的?”
我们虽然平时嘴里会说“别怕,有事找妈妈”。可真到事儿上,我们的第一句话,往往带着自己惯常的思维惯性。
我们怕出事、怕误会、怕自己反应过激,甚至有点“自欺欺人”地希望“这事别真发生”。
但是,孩子那句话,其实是他们很不容易鼓起勇气才说出口的。
要是我们没接住,很可能以后孩子再遇到事儿,就不想再开口了。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决定了孩子以后信不信你,敢不敢和你说心里话,甚至影响他对“自己身体界限”的认识。
我们如果总是用“别大惊小怪”“没事,小孩子玩闹而已”来搪塞,其实是在无形中告诉孩子:
你的不舒服,不重要,是错觉。
这样一来,孩子容易变成困惑,以后遇到更严重的界限侵犯,反而不敢反抗、不敢开口。
二:我们该怎么回应?
当孩子说“有人摸我”时,我们不要慌张,而记住以下5个字:
①信——第一时间,先信孩子
不管孩子说的是“大人”还是“小朋友”,不管事情听起来多奇怪,都请先相信孩子!
我们可以温柔地说:“妈妈相信你说的,也很谢谢你第一时间告诉我。”
这样,孩子才能觉得“我有安全感,我没做错,妈妈是站在我这边的”。
②稳——自己别先慌了神
作为妈妈,听到这种事变激动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先深吸口气,表面上装镇定。
如果你立马炸毛:“谁干的?我要揍他!”孩子反而会害怕,不敢细说了。
我们可以抱一抱孩子,淡定地说:“你别害怕,有妈妈在。”
③听——让孩子慢慢讲
我们不要着急盘问,更不要一上来就质疑。
“你是不是记错了?”、“是不是你先弄人家?”这些千万别说。
我们可以像聊家常一样问:“你愿意和妈妈讲讲,到底发生了什么吗?慢慢说,妈妈听着呢。”
④问——有技巧地追问细节
我们别一上来,就连着好几个问题追问,孩子会有压力。
可以温和地问:“是在什么时候、哪里、是谁?”“你当时感觉怎么样?”
重点是关心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要“证据”。
⑤护——让孩子知道,你会保护他
不管事情有多大或者多小,最后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有事妈妈会帮你解决,妈妈会一直保护你。”
如果真的涉及到严重情况,该报警报警,该和老师沟通就沟通,别自己扛着,也别装没事。
说到底,孩子遇到的那些“不舒服”,有时候大人眼里是“小事”,但在他们心里却是“大事”。
我们的一句“妈妈信你”“你做得很好,及时告诉我”,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不是天生会保护自己,他们的安全感,很多时候,就是来源于我们的一个眼神、一次拥抱、一句“妈妈在呢,别怕”。
别怕“谈身体”,别怕“谈隐私”,别怕孩子觉得你唠叨。
我们平时有空,也多跟娃聊聊:“如果有人让你不舒服了,你一定要告诉妈妈,妈妈永远都信你,也一定会保护你。”
多跟孩子聊聊这些“看起来难开口”的话题,反而是保护他们最温柔、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