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姐从来不吝于给出大胆的预测,ARK Invest 2月份的《Big Ideas 2025》报告预测到2030年,Robotaxi市场可能创造高达34万亿美元,其中34万亿美元的企业价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自主电动汽车制造商贡献2000亿美元,车队所有者贡献1万亿美元,而自主驾驶平台提供商则占据了33.6万亿美元的惊人份额,占比高达98.8%。更具体地看,平台提供商预计将实现2.6万亿美元的收入,息税前利润(EBIT)高达2万亿美元,利润率达到77%,并以15倍EBIT的估值倍数计算企业价值。



相比之下,汽车制造商和车队所有者的估值倍数仅为5倍,利润率也远低于平台提供商。这不禁让人意识到,木头姐真正看好的,是Robotaxi市场中的技术核心——那些掌握自主驾驶软件和AI的平台提供商。为什么?因为一旦技术成熟,这些平台可以将系统规模化部署到数百万辆车上,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利润空间巨大。这种“赢家通吃”的逻辑,正是资本市场给予15倍高估值的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木头姐在报告中预测,特斯拉将占据Robotaxi市场的50%份额,锁定约5万亿美元的价值。Digital Habitats的文章进一步揭示了特斯拉的优势:其自主驾驶数据量是Waymo的280倍,是百度的50倍(数据来源于 Securities.io)。这种数据优势让特斯拉的Full Self-Driving(FSD)系统得以快速迭代,成为市场领跑者。

如今,站在当下的节点,Robotaxi市场在这短短三个月间发生了哪些变化?木头姐的预言是否更接近现实?让我们从当下的视角,探寻这一市场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潜力。

每英里0.25美元:Robotaxi的成本颠覆

如果说34万亿美元是木头姐的宏大愿景,那么每英里0.25美元的出行成本则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驱动力。ARK预测,Robotaxi可以将出行成本降至每英里0.25美元,远低于传统网约车的2-3美元,甚至比私家车的0.5-1美元(包含折旧、燃料和维护费用)还要低得多。以一个城市居民每月出行200英里为例,使用Robotaxi只需50美元,而传统网约车可能需要400-600美元。成本优势推动了Robotaxi的普及。

2025年的最新数据显示,Robotaxi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预计,全球Robotaxi数量将从2021年的617辆增至2030年的145万辆,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36.8%。低成本和高普及率的结合,为ARK预测的2.6万亿美元平台收入和1.4万亿美元车队收入提供了现实支撑。5月的数据显示,Waymo的Robotaxi服务成本已从2月的0.50美元降至0.40美元(行业报道推算),特斯拉和百度也在加速优化,目标年底前达0.25美元。Robotaxi的成本革命,正在2025年逐步成为现实。

特斯拉的王牌:技术与生态的完美闭环

在木头姐的蓝图中,特斯拉无疑是Robotaxi市场的最大赢家。除了数据优势,特斯拉还在2024年10月推出了Cybercab,一款专为Robotaxi服务设计的无人驾驶车辆。这款车没有方向盘和踏板,完全依赖FSD系统,预计2025年起大规模生产。2025年初,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宣称FSD将实现“指数级进步”。尽管进展尚未完全达到预期,但特斯拉的FSD系统在城市复杂场景中的表现已显著提升。特斯拉的数据优势让其能够快速迭代系统,应对如恶劣天气或分心行人等挑战。这让我想起特斯拉一贯的打法:先用技术建立壁垒,再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正在构建一个生态闭环。特斯拉的FSD系统不仅服务于自己的车队,还可以通过授权模式为其他车队提供技术支持。这种类似“安卓系统”的平台战略,让特斯拉有机会在Robotaxi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木头姐预测的77%利润率和15倍估值倍数,正是对这种模式的认可。如果特斯拉真的能占据50%的市场份额,其5万亿美元的估值将不仅仅是数字,而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定义。

社会影响:Robotaxi的双重面孔

Robotaxi市场的快速崛起将深刻改变社会,但其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面看,Robotaxi可以大幅减少尾气排放。Securities.io 估算,到2030年,自动驾驶电动车每年可在美国挽救1万条因空气污染导致的生命。此外,减少私家车拥有量还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释放停车空间,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更不用说,低成本出行将为家庭节省大量开支,改善经济福祉。

然而,2025年的公众情绪也反映了Robotaxi的另一面。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写道:“我们需要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华尔街精英追逐的科技乌托邦。”有的则质疑:“Robotaxi接管了工作,人类怎么办?”这些声音指向一个现实问题:Robotaxi可能取代数百万司机岗位。NBC News的最新报道提到,尽管技术会创造新岗位(如网络安全和车辆测试),但2025年司机群体的转型压力依然巨大。

此外,技术瓶颈和监管阻力仍是2025年的主要挑战。全自动驾驶需要接近人类水平的AI来处理复杂场景,NextBigFuture指出,这一问题在2025年仍未完全解决。同时,传统汽车制造商和网约车司机可能会通过游说抵制Robotaxi的推广,这种阻力在北美市场尤为明显。

全球格局:2025年的Robotaxi赛场

2025年的Robotaxi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已成为最大市场。百度在武汉的Apollo Go项目进展迅速,2025年已部署400辆Robotaxi,并计划年底前增至1000辆。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快速测试环境为这一市场提供了沃土。

相比之下,北美市场的推进稍显缓慢。特斯拉和Waymo虽是领跑者,但监管和文化阻力拖累了进度。Waymo在2025年继续扩大其在凤凰城和旧金山的Robotaxi服务,5月将服务覆盖范围从2月的50平方英里扩展至75平方英里,新增洛杉矶市场。现在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Cruise在5月重启了旧金山的测试项目,试图重夺市场份额。

特斯拉则需通过Cybercab的成功部署和FSD的持续优化来巩固其地位。与此同时,全球竞争也在加剧。百度、AutoX等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快速崛起,特斯拉50%的市场份额预测可能面临挑战。

这种区域差异也带来了协同发展的机会。亚太地区的经验可以为北美和欧洲提供借鉴,而特斯拉的全球化战略(通过数据和技术授权)将推动技术扩散。2025年的Robotaxi赛场,既是竞争,也是合作。

Robotaxi的风口与挑战

站在当下的节点,木头姐的34万亿美元预测虽然大胆,但并非没有根据。Robotaxi市场的潜力正在显现,低成本、技术驱动和可持续发展趋势让这一市场成为交通行业的下一个风口。特斯拉凭借Cybercab和FSD系统的进展,有望锁定5万亿美元的价值。但技术瓶颈、就业冲击和监管挑战依然是2025年的现实难题。

对于投资者而言,2025年是布局Robotaxi市场的重要窗口。特斯拉、Waymo等头部企业值得关注,但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政府需要制定清晰的监管框架,平衡技术推广与社会稳定,同时投资于司机再培训项目。消费者则有望从低成本、高效率的出行方式中受益,但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是关键。Robotaxi的风口已至,未来五年,我们将见证这一市场的腾飞,而木头姐的预言,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