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咬仙桃一口,不啃烂梨一筐。
闻者亦伤悲叹息。
本应是筹备婚礼、满心欢喜迎接新生活的幸福时刻 。
山东28岁的准新郎小马,却被命运无情地推向了深渊,生命戛然而止。
他与女友的婚礼定在5月8日,两人恋爱多年,即将结束爱情长跑。
4月底,他满怀期待地回到老家,准备和家人一同筹备婚礼。
爷爷满心欢喜,特意宰杀了只鸡,想要给大孙子好好补补。
这只鸡是疑似患了鸡瘟的,可老家人并未在意。
当晚,那盘鸡肉没吃完,被放进了冰箱。
隔天,小马和家人也如常食用。
变故发生在4月29号,小马身体突然出现了不适。
发热加头痛,不间断地呕吐。
一开始,小马没觉得有多严重,自己吃了点药。
体温是降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腹痛,乏力感席卷全身。
直至5月5号,家人将小马送到医院。
一连串的诊断结果摊开在眼前:
肝性脑病、肝衰竭、急性胰腺炎……
小马直接被安排进了重症监护室。
家人如遭雷击,吓得不轻。
短短几天,小马已经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意识模糊的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
各种并发症,情况十分紧急。
30多名老乡献血救治,2万多毫升的鲜血,依然没有将小马从死神的手里抢回。
5月15号,历经了几天的抢救,28岁的小马还是离开了人世。
而此时,距离他和女友的婚礼,仅有一步之遥。
喜事变丧事,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悲痛。
很多网友看到这则消息,都为小马一家感到遗憾和惋惜,但也很是疑惑:
年纪轻轻一小伙子,怎么就突然发病了呢?
据小马医疗诊断书的反馈,才发现这场悲剧的源头竟然是那盘未倒掉的鸡肉。
医生说,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小马吃的鸡肉可能比别人多些,症状更严重。
瘟鸡、隔夜菜,未及时就医。
Buff叠满的同时,也看得人倒吸一口凉气。
隔夜菜,居然又是这可恶的隔夜菜!
上一辈人习惯了节俭,不想浪费了食物。
老人家的出发点是想让孙子吃得好点,可他不知这会成为一道“催命符 ” 。
此时此刻,没有人比小马的爷爷更加自责和追悔莫及。
但是一切已经发生了,再去苛责没有意义。
过度节俭,有时候真的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那些我们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食物,很可能暗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一旦触发,付出的将是生命和健康的惨重代价。
浙江有一对老夫妻,生活相当节俭。
夫妻俩经常吃剩菜,一个菜可以吃三天。
一顿吃不完,他们就会放进冰箱,下一顿接着吃。
剩菜和新鲜的菜夹杂着一起炒,如此反复。
不久后,身体就向他们发出了警告的信号。
体检报告一出,双双确诊直肠癌。
很多人不把剩菜、隔夜菜当回事,是因为根本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这类饭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吃进身体后,会一步步成为致癌物。
大多数人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应该都有类似的场景:
水果烂了,无大碍,切掉坏的那一块继续吃。
一箱子苹果,总是先吃烂掉的,吃到最后吃了一箱烂苹果。
家里的冰箱也成为了万能时光机,吃不完的菜、买多的菜,统统往里塞。
根本不用担心冰箱会塞不满,有时候一打开门,甚至还会被掉落的不知名冷冻物砸到脚。
一袋袋白的、红的包裹着的食物,早已识别不出具体的生产日期,但都一致的交织着难以言说的怪味。
谁但凡敢说扔掉一袋子,立马有长辈百米冲刺般跑过来从你手中夺下。
“不许扔!还能吃的!”
节俭,极度节俭,这应该是很多家庭的日常画面了。
之前看过评论区许多啼笑皆非的发言:
天气很热,家里冰箱却坏了,于是奶奶为了一碗剩饭,开着空调吹了一天。
同事的老公特别抠,剩饭有味了还在吃。
结果晕倒住院,检测结果是营养不良,不仅抢救了两天,还打了一针6000块的“解药”。
家里的牛奶过期了,公公硬是把自己喝到拉肚子。
爷爷怕费电,不舍得开灯,家里人就给他房间换了声控灯。
结果他轻手轻脚地走,就怕灯会亮,一不小心撞上柜子,手整骨折了。
隔壁老太去医院照顾老伴,大冬天没坐上公交。
为了省10块钱的出租,愣是走了半个小时,感冒肺炎,住院花了四五千。
上海一户人家,更是令人心惊。
家里的老爷叔“很会过日子”,米饭都是提前一天蒸好。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每天晚上10点后电费半价。
到了夏天,米饭哪里放得到第二天,直接馊了。
老爷叔怎么做呢?
他把馊掉的饭拿到太阳底下晒,说是给米饭杀菌。
这菌杀没杀灭我不知道,但人大概率是要被灭了。
这不,老爷叔一个电话打出去,把孙子孙女全骗来,帮忙吃馊饭。
他想着“人多力量大”嘛,每人吃一点,根本吃不坏。
结果呢,祖孙四人吃得上吐下泻,被送去了医院。
这电费是省下了,几万块的抢救费也砸了下来。
你说说这何必呢?
折腾了一大家子人,还花了一大笔冤枉钱,都够他买几卡车的大米了。
说实话,这个年代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了。
有时候,真没必要有苦硬吃,给自己找罪受。
虽说有些老经验是要尊重,但科学更靠谱。
健康无价,好习惯才是真财富。
生活习惯再难改变,也要学会逐步摒 弃“烂梨思维”。
要让每一分节俭都通向幸福,而非苦难。
该省省该花花,别和健康站在对立面。
褚墨有限,不尽欲言。愿每个在看的你,顺颂时祺,秋绥冬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