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天开高教科创园(津南园)迎来开园两周年的重要时刻。这座屹立于海河南岸的科创地标,以“创新”为笔锋,以“改革”为墨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画卷上挥洒出绚烂篇章。两载春秋,津南区紧扣党的二十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脉搏,将天开津南园锻造成制度创新的试验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教融合的示范田。从蓝图上的热望到现实中的热土,这片科创高地不仅擎起了津南“科创会展城”的脊梁,更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破立并举 激活发展新动能
制度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破冰之刃”。天开津南园自诞生起,便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推动制度创新,并于一年前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整合海河教育园区、天开津南园与津南经开区的资源优势,形成“1办5部1公司”的治理模式。这场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打破了传统园区管理的条块分割,彻底打通了教育、科技、产业之间的“任督二脉”,将海教园15万师生的人才优势、津南经开区的产业基础与天开津南园的科创基因深度融合,实现了“1+1+1>3”的聚变效应。
“三园合一”后,天开津南园迅速成为资源整合的枢纽,累计盘活闲置楼宇41万平方米,引进科技项目100余个,新增产值24亿元。这种“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让实验室的智慧火花点燃生产线,更让津南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创新磁场”,进而实现了从“科教大区”向“科创强区”的跃升。
如果说“三位一体”是顶层设计的突破,那么“揭榜挂帅”则是机制创新的生动实践。园区推出全市首个区域“揭榜挂帅”制度,构建 “需求征集” —“张榜招贤” —“定帅立状” —“局区共建”的模式,形成了“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助题”的工作闭环。两年来,园区累计发布技术需求68项,吸引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清华大学等顶尖团队揭榜,立项支持24项,撬动企业投入6100万元,把“书架”与“货架”的距离缩短为一纸契约。
天开津南园深谙“资本是科技腾飞的羽翼”,于是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痛点构建起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园区设立全市首家科技支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专利技术评估等信贷模式,累计为210家企业授信6.11亿元;组建16支科创基金,总规模达49.93亿元,投资94家科创企业18.31亿元。费曼动力、荷牧生物等明星企业借助资本力量迅速壮大,前者投后估值两年增长超200%,后者成为合成生物领域的“隐形冠军”。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让津南科创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从“给优惠”到“给机会”,天开津南园创新发布《机会清单》,主动释放园区和市场主体资源,内容涵盖市场拓展、应用场景、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清单发布后,社会反响强烈,实际效果明显,不仅带动了园区院校学生就业,有效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还为企业搭建了商务推广平台,帮助他们拓展业务。更为可喜的是,清单的发布与双碳产教融合生态圈、无人系统产业生态圈的打造相结合,推动了产业链相关企业聚集,而通过发布清单,园区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载体资源全面呈现,吸引了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科技创新 锻造发展硬脊梁
如果说制度创新为发展开辟航道,那么科技创新便是驱动巨轮破浪的引擎。两年来,天开津南园以“创新策源—转化—赋能”为链条,推动科技成果从论文走向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津南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力。
背靠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创新母体”,天开津南园推动“校区+园区”深度联动。天津大学盐湖研究中心的落地,让锂资源开发技术从论文走向产线;南开大学数安科技的入驻,则为网络安全领域树起“津南标杆”。两年来,园区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677家、入驻296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北京疏解项目57家、师生校友项目5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形成“高校研发—园区转化—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
津南区建设的全市首家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为企业提供专利快速预审、维权援助、质押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两年来,园区完成专利授权608件,促成专利交易8000余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600万元。欧尚元合成生物中试平台、华海清科半导体材料等项目依托专利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高地。园区联合中科智汇工场打造的“产业医院”,汇聚多家科研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小试中试以及转型升级的全方位服务。这种“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闭环,让科技成果从被“束之高阁”变为“产业明珠”。
针对企业“千工易寻,一技难求”的困境,津南区依托海教园职教资源,构建“分层递进、多元协同、品牌引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1+1+N+X”协同育人机制,园区为精密仪器、智能制造等领域定制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天开津南园精密仪器产教联合体获批为天津市第二批市域产教联合体,首期联合体人才定制班学员已全部进入津南企业实习,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天开津南园两年探索,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津南样本”,其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释放体制活力,以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人才—技术—产业”的闭环跃迁,为区域经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乘势而上 书写津南新传奇
天开津南园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更是津南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舱”。两年来,园区以创新驱动产业蝶变,以开放拥抱区域协同,谱写了一曲“科产城人”和谐共生的华彩乐章。
两年来,天开津南园不仅是津南经济的增长极,更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新紫光集团、亚信科技等龙头企业落户,百度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天开中关村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等项目的推进,让津南从“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跃升。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城市气质的重塑。海教园的“思政课情景剧”大赛、龙舟邀请赛、“海河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将工匠精神、创新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如今的津南,正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一座宜业、宜居、宜商的科创会展城初现雏形。
对津南而言,天开津南园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这里培育的新质生产力,为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对天津而言,天开津南园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支点之一,通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入顶尖资源,园区为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助力。此外,天开津南园探索的“揭榜挂帅”“工匠涵养”“三园合一”等经验,为区域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自成立以来,天开津南园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楫,在时代浪潮中驶出壮阔航迹。这里,制度破冰的勇气与科技攻坚的锐气相激荡;这里,高校的智慧之光与产业的升级之火相辉映;这里,一座现代化新城正拔节生长。
两载耕耘,创新为笔;未来已来,使命如炬。天开津南园的实践表明,唯有以制度破冰释放创新活力,以科技自强锻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这座年轻的科创园,正以“津南范本”回应时代之问,书写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篇章。
来源:融媒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