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胡爷爷确诊慢阻肺病后,长期接受沙丁胺醇雾化治疗。最近他总想着“药用得越多、效果越好”,于是自行把雾化剂量翻倍,没想到出现了心慌、手抖等症状。家人赶紧带他到医院检查。心电图显示存在窦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暂停药物并住院观察治疗。
“相比口服或静脉给药,雾化给药增加了气道、肺部有效药量。然而,近九成患者像胡爷爷一样操作不规范,导致居家雾化‘白费功夫’。”
“想要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雾化前、中、后这三个时段都很关键。”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丽丽、赵帆梳理了三个时段中一定不能犯的错。
第一个阶段:雾化前
常见错误一:未结合自身情况选择
口含嘴式和面罩式,且使用不当
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患者询问“看到别人用面罩效果好,我是不是也该换面罩?”其实雾化吸入器的接口选择大有讲究,主要分为口含嘴式和面罩式两种类型,它们的适用人群各有不同。
对于能够自主配合的患者,比如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建议选用口含嘴式。使用时需注意四个关键步骤:首先用牙齿轻轻咬住咬嘴,双唇自然包裹避免漏气;接着用嘴巴缓慢、均匀地深吸气,感受药物进入呼吸道;吸满气体后屏住呼吸2-3秒,帮助药物颗粒充分沉积;最后通过鼻子缓慢呼气。这样“深吸-屏息-慢呼”的过程,能显著提升药物吸收效果。
而面罩式则更适合婴幼儿、行动不便的老人、认知障碍患者,以及存在鼻塞、咽喉肿痛等症状的人群。使用时要注意三个细节,一是选择与面部尺寸匹配的面罩,确保能完整覆盖口鼻区域又不压迫眼睛;二是保持坐姿或半卧位进行雾化,既保证呼吸顺畅又能减少药物残留;三是保持自然呼吸节奏,避免进食或交谈。
常见错误二:忽视药物的配伍禁
忌且雾化剂型不规范
不少朋友在雾化时觉得多用几种药效果会更好。其实不同药物的混合使用可能存在风险,有些药物相遇会产生化学变化,反而降低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不良反应。
目前我国批准的雾化药物主要有三类:用于抗炎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帮助扩张气道的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以及促进排痰的粘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虽然临床上确实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但需要特别注意药物混合前必须确认配伍相容性、不同药物的雾化时长有具体要求。因此切记要严格遵循医嘱使用,切勿自行增减药物种类或者随意搭配。
常见错误三:雾化前饱食
雾化吸入时,药物微粒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使胃肠道蠕动加快或者痉挛。刚吃完饭时,胃部处于充盈状态,此时进行雾化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可能导致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因此,建议雾化治疗前1-2小时避免饱餐,并且选择清淡的食物。
常见错误四:雾化器选择不当
您是不是认为雾化器只要能喷雾就算合格?其实不然,部分低价或非专业雾化器喷出的药物颗粒直径过大,结果药物全沉积在口腔、咽喉,根本无法深入肺部。而有些雾化器喷出的颗粒又太小(<1微米),药物还没来得及被吸收就随着呼气排出体外,相当于“花钱买空气”。尤其对慢阻肺病的患者,小颗粒无法沉积在狭窄气道,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选择雾化器时,建议优先考虑医用级压缩式雾化器和微网式雾化器。这两类专业雾化器能稳定输出1-5微米的颗粒,既保证药物能精准抵达患处,又避免无效损耗。
第二个阶段:雾化时
常见错误一:体位不当
记得有位肺纤维化合并感染的患者,在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期间,由于体力不支长期平躺进行雾化。我们发现这样的体位容易让药液在咽部滞留,真正到达肺部的药量不足。这不仅导致他反复出现刺激性呛咳和咽喉疼痛,感染也没能有效控制。
通过这个案例想提醒大家,雾化治疗时保持正确体位非常重要。建议尽量采取坐姿,让上半身自然挺直,这样药物才能顺畅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当必须卧床时,可以用枕头将上半身垫高30度及以上。
常见错误二:雾化治疗采用氧
气驱动时,氧流量过低或过高
氧气驱动雾化器依靠氧气源使药物形成气溶胶颗粒,如果氧流量过小,氧气驱动雾化器无法形成有效气溶胶颗粒,降低疗效。反之,如果氧流量过高,血氧分压将在短期内上升,对于存在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加重二氧化痰潴留,并且过高的氧流量可以导致雾化装置接口脱落。
如果选择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建议成人将氧流量调节至6-8升/分钟,而婴幼儿及低龄儿童则需要适当降低至4-6升/分钟。
常见错误三:单次雾化时间过长
雾化吸入的药液一般为 3-4 毫升,单次雾化吸入时间在10-20分钟左右为宜。假如雾化时间过短,药物不能充分被吸入,会影响治疗效果,而时间过长,随着水分的蒸发,雾化出的气溶胶温度下降也会引起支气管痉挛。不过,病情较重、药物剂量较大的情况下雾化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但一般也不超过30分钟。
常见错误四:用雾化吸入治疗完
全取代常规吸入药物
雾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快速缓解喘息症状,一般半小时以内都能得到缓解。但是这个药维持的时间短,一般一次雾化的作用只能持续4-6个小时,过了这个时间药效就减弱了,还要再进行下一次雾化治疗。为了避免雾化作用时间短的问题,医生通常让患者同时使用常规的长效支气管扩张剂。
总的来说,雾化吸入治疗和常规吸入药物在呼吸慢病的治疗中扮演不同角色,而不能互相取代,必要时二者可以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第三个阶段:雾化后
常见错误一:雾化后未洗脸漱口或排痰
雾化药液容易在口咽部残留,如果是以口含嘴式雾化含激素的药物之后,要记得用温清水漱口,以避免声音沙哑和口腔真菌感染。假如使用面罩进行雾化,则要在治疗后用温水轻柔清洁面部,这样既能清除残留药物,又能避免药液误入眼睛。对于配合能力比较差的患者,建议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给眼睛多一层安全保障。
除此之外,一些慢阻肺病患者可能痰比较粘稠、堵塞在气管里。对于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可吸入的化痰药物来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咳出。但别忘了在雾化吸入祛痰药物之后,一定要及时通过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等方法将痰液及时排出,否则增加的气道内分泌物有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张丽丽
主管护师,学士学位,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护士。
专家简介 赵帆
主管护师,学士学位,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A14副护士长。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
2
3
看呼吸
权威实用的
呼吸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