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蒙双方自明朝建立以来,就战争不断。

常年的战争,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明蒙双方的百姓都深受其害。俺答汗在给隆庆帝的答谢表中讲述了自己部族的艰难:

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臣侄吉能分驻黄河西套及河西大小松山,臣弟把都儿分驻察罕根脑,接连朵颜三卫,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布难得。每次因奸人赵全等诱引,入边作歹,虽尝抢掠些须,人马常被杀伤。近年各边时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



高拱在谈及自嘉靖二十九年之后明蒙20年的战争时说:

使边境之民肝脑涂地,父子夫妻不能相保,膏腴之地弃而不耕,屯田荒芜,盐法阻坏。不止边方之臣重苦莫支,而帑储竭于供亿,士马罢于调遣,中原亦且敝矣!

更要命的是,明朝的财政开始出现危机,隆庆四年(1570),户部报告说全国一年的岁入才230多万两,而仅仅是边饷就已经超过了一年的岁入,隆庆二年(1568)用了440万两,隆庆三年(1569)是379万两。户部不得不派遣人员去清理天下的库藏,大明200多年的收入全部归到户部的太仓,除了老库里面的100万两,太仓还有210万两,二者合计310万两,还不够一年的战争花销。从这些巨大的花销可以看出,此时的边饷数额已经大致等同于明末时期的辽饷了,可见此时双方战争的规模之大。

双方其实都在咬着牙坚持。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驾崩,互市的最大反对者去世了,但双方多年的战争已经毫无信任可言。而此时,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了整个局势。

隆庆四年(1570)九月,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率十人来降,其后跟随投降者接踵而至。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之子也,幼孤,由俺答汗的妻子养育成人。俺答汗在征瓦剌时,迫使瓦剌将三娘子献与俺答为妃,但三娘子早前已经接受袄儿都司的婚聘。袄儿都司将要攻打俺答,俺答就将把汗那吉所聘兔扯金之女送给袄儿都司。

俺答此举引起了把汉那吉的极度不满,愤然投降了明朝。巡抚方逢时接纳了把汉那吉一行,并迅速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宣大总督王崇古。

王崇古赶紧把此事报告给朝廷,并给出了三个应对策略:

一、厚待把汉那吉,授予他官职,赏赐他宅子和衣食等物,但断绝他与蒙古的联系,以防有诈。时间长了,如果他真无异心,就慢慢录用他。如果俺答派兵临境要人,则当谕以恩信,答应让把汉那吉带走,但是俺答需要把投靠他的赵全等人拿来交换,明朝就将把汉那吉龙隆重送回。

二、如果俺答派兵强行要人,则以严兵固守,且表示必定杀了他的孙子,那么俺答也不敢太猖獗以必杀。

三、俺答如果弃把汉不顾,那么我们则以厚恩待把汉那吉,他的部下相继来降者,就让他们在各边放牧,由把汉统领。等到俺答死后,其子黄台吉会继承他的部众,此时则让把汉在明军的帮助下回到故土,收其余众,自为一部,与黄台吉抗衡。

隆庆帝收到奏疏之后,让内阁会同各部商议。此事非同行小可,朝议汹汹,兵部尚书在商议之时不说话,兵部侍郎又害怕担责任,高拱则在旁力主赞成王崇古的建议,最终,圣旨是这样的:

虏酋慕义来降,宜加优抚。其以把汉那吉为指挥使,阿力哥为正千户,各赏大红纻丝一袭。该镇官加意绥养,候旨别用。其制虏机宜,令崇古等悉如原奏,尽心处置,务求至当。

也就是说,朝廷基本同意了王崇古以赵全来换取把汉那吉的方案。

02

俺答汗在得知此事之后,极为不安,因为把汉那吉时他的亲孙子,而且大概率上是他第三代继承人。在高拱的《伏戎纪事》里面,记载了高拱问前线送情报的人员:俺答待把汉那吉如何?

此人回答道:俺答十分疼爱把汉那吉,其妻子则比俺答更疼爱孙子。其妻甚至用柴木打俺答,并说,即便是明朝要你的头,你也要给,我只要我的孙子。

俺答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回孙子。

赵全建议以军事压力逼迫明朝,打下几个堡垒,就不怕明朝不放人。十月初一,俺答以3万骑兵围平虏堡,然后派出零散骑兵到威远一带劫掠,又派出骑兵和赵全等人到各城下面要人。但此时的明朝的早就做好的战争准备,人畜都纳入城中,兵力早就调动到位,所以俺答也无机可乘,赵全的计谋落空。

蒙古军另外一路约2万人由黄台吉等人率领,由弘赐堡方向进入,至大同附近,派使者要人。巡抚都御史以杀掉把汉那吉为威胁,黄台吉不得已退军并就近在附近村庄劫掠,明军集中宣大两路主力出击,黄台吉退去。关于黄台吉退军,这是刑部后来在审讯赵全之后,给隆庆帝报告《赵全谳牍》中的说法。而《明实录》中,则是另外一种说法:俺答派人到副总兵田世威营中,田世威说你来求和,那为何兴兵?于是俺答令黄台吉罢兵。很显然,《明实录》中的说法可信度更高,明军击败黄台吉2万骑兵的可能性不大,而真正关心把汉那吉的也是俺答,而不是黄台吉。

总督王崇古派遣翻译鲍崇德入俺答营,主要意思是:朝廷厚待把汉那吉,如果俺答愿意将赵全等人缉拿送与明朝,明朝愿意将把汉那吉送回。

俺答得知把汉那吉可以放回,大喜,他不仅愿意用赵全等人换回把汉那吉,还要借这个机会同明朝达成互市,并请封。

遂益发使五人与崇德来乞封,又为黄台吉乞官,求输马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赵全曾经遗书给大同巡抚方逢时,称自己想要回归明朝,方逢时立即将这封信转交给俺答。这封信是否真的是赵全所为已经不重要了,俺答已经对他心生怀疑。

于是俺答将赵全、李自馨、王廷辅、赵龙、张彦文、刘天麒、马西川、吕西川、吕小老等叛逃入蒙的叛徒被擒获,交由明方,另有一名头目周元,自知被擒也不会有好下场,自杀身亡。困扰明朝数十年来的沉疴痼疾一日清除。明蒙双方对于到底擒拿多少人也有过一番争论。大同巡抚方逢时要求擒拿48人,后蒙古使者又说动了王崇古,只交罪首赵全等2人。只交2人未免太少,方逢时则坚持再要10人,说总督要的2人是总督要的,自己还需要10人,最终蒙古使者无奈,经过讨价还价,决定再擒8人,合计10人送到。

明朝也将把汉那吉交由俺答汗,把汉那吉还不愿意回去,王崇古多方好言,把汉那吉才成行。

03

解决了把汗那吉事件,接下来朝廷的主要焦点就落在了请封、互市上面。

王崇古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对于俺答的互市请封持支持态度,认为国初之时就曾给蒙古诸部封王,如果同意俺答的请封,可以昭本朝一统之盛况,明朝是获利一方;至于互市,而今辽东、开原、建昌等地都有互市,明蒙互市,和平可以长久,双方均得利。

此时朝廷内部朝议汹涌,而恰好此时巡按宣大御史姚继弹劾巡抚方逢时和宣府总兵,认为他们未能击退蒙古军,反而与其有所勾连,请求罢免方逢时,并治马芳的罪。

奏疏上去之后,兵部认可御史之言,向皇帝建议让马芳戴罪立功。吏部则有不同意见,认为方逢时素有威望,与蒙古有所接触是因为处理把汉那吉一事,要看他后面的结果如何,不应该仓促治罪。此时掌户部的是高拱,户部之言其实也就是高拱的意思,隆庆帝很快就同意了高拱的意见。那为何隆庆帝总是愿意支持高拱呢?



这里讲一件事情就可以得知了。

隆庆六年(1572年)正月下旬,隆庆帝生病了,手腕上有热疮,心情十分不好。早上官员们上朝的时候,群臣们惊奇地发现皇帝的乘舆竟然在路中间,隆庆帝朱载坖面带怒容,一群侍卫和太监都惶恐地跪在四周,很显然皇帝刚刚发过火。高拱、张居正与群臣看到之后,赶紧上前询问情况。

朱载坖见群臣上前,对其他人不理,只是上前用力拉住高拱的衣襟,欲言又止。

高拱问隆庆帝到哪里去,隆庆帝像个小孩一般,说:“我不回宫。”

高拱赶紧劝解道:“皇上不回宫,是要去哪里?望皇上还宫为好。”

朱载坖命高拱送他回宫,在路途中给高拱看腕上伤疤,并连说:“我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怎奈东宫小里!”隆庆帝每说一次一顿足,并不断地用力紧握高拱的手。

高拱见状问道:“皇上万寿无疆,何为出此言?”

朱载坖说:“有人欺负我。”

高拱赶紧宽慰道:“是何人无礼,祖宗自有重法,皇上说与臣,当依法处治。皇上病新愈,不可发怒,恐伤圣体。”

朱载坖沉默良久,叹道:“还不是因为内官坏了,先生你怎么可能知道?”

在朱载坖的强烈要求下,高拱拉着皇帝的手,将他一路送到乾清宫。朱载坖和高拱拉着手进入到寝殿内,朱载坖坐在榻上,仍然拉着高拱的手不松,脸上露出了眷恋之情。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朱载坖自知得了病,心里害怕自己命不久矣,又担心自己万一去世,太子尚小,故而心情是十分糟糕,莫名地发脾气,太监们绞尽脑汁也解决不了问题。但真正能够安慰朱载坖的人只有高拱一人,他也只信任高拱。

所以,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隆庆帝对高拱的信任,高拱为何能够在隆庆一朝无人可挡,也就很好理解了,即便在中途有被打徐阶打倒的时候,但也很快卷土重来。隆庆帝临死前还抓住高拱的手说“以全国使先生劳累”。

高拱成功地保住巡抚方逢时的同时,朝内对封贡、互市一事议论汹汹。对此,高拱有记录:

鉴川(王崇古,号鉴川)上疏言封贡事,诏下兵部议。时众论汹汹,愈甚,言官各上议,鉴川且被排击,人为之危。予力左右护持之,兵部复,仍令该镇再议。鉴川肩任愈力,不为沮,与该镇臣仍执前议上兵部。又复令五府九卿科道会议,议上,各有异辞,卒依违靡定。

接到王崇古的上疏,隆庆帝让兵部商议,时众论汹汹,未能解决问题。王崇古此时又上疏了,原来是俺答与老把都、吉能、永卲卜诸部各遣使18人持信请求封贡开市,互不犯边。王崇古的上疏说了八件事:

一、封号和官职。给俺答等首领封号和官职,建议给俺答封王。

二、贡额。也就是俺答等贡马的数量。

三、贡期贡道。在春天和万寿节(皇帝的生日)入贡,确定互市蒙古人入大同和入京的道路。

四、互市地点、内容以及互市管理。在宣府、大同、山西等地设立市场,以绸缎、布匹、器物、马匹等作为交易的主要内容。并做了互市期间的对各方的管理。

五、设定对蒙古的抚赏费。

六、对归降的处理。蒙古人来降,一律不纳;被虏至蒙古的明朝人来归,查明后收纳。

七、审经权。“经”和“权”就是“常”和“变”,实际有辩证法的意味在里面。王崇古这条的意思是我们虽然用互市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蒙古内部局势不定,俺答年事已高,随时有变化。所以明朝要修边练兵,随时做好作战的准备。

八、戒矫饰,训练军兵

王崇古的这份方案十分详细,涉及到了封贡互市的方方面面。但他未免胆子也太大了些,朝廷都还没有给出决策,他就已经把细则都拟定了出来。这背后,其实他和他最大的支持者高拱之间有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当时的吏部侍郎张凤磐是王崇古的外甥,高拱多通过张凤磐与王崇古进行联系。而此时,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居正三年考满,隆庆帝又让他兼任吏部尚书,而张居正同样是王崇古重要支持者。

王崇古的上疏到了之后,朝野一片哗然。

隆庆帝又让五府九卿会同科道官员一起商议,但在会议上,各方意见难以统一,最终的结果是:定国公徐文璧、吏部左侍郎张四维等22人赞同互市,其中都察院佥都御史李棠更是极力赞同;英国公张溶、户部尚书张守直等17人则反对;工部尚书朱衡等5人以为可以封贡,但不互市。

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人数相差不多,隆庆帝也不敢贸然决定,遂让人查找前朝资料,找到永乐一朝有封蒙古顺义王、忠顺王之事,拿给群臣们看。

而高拱也适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意有几点,实际上就是对反对意见的一一驳斥。

一、有人认为与蒙古讲和,同宋金讲和一样,是耻辱。高拱反驳说,今天是敌人纳贡称臣,南向叩首,明明是敌人臣伏于我,不是讲和。

二、有人说禁止马市是先帝(嘉靖帝)的决定。这一条有些利害,因为高拱不能说嘉靖帝做得不对。高拱说先帝根本就没有禁马市,辽东的马市一直存在。而且先帝禁止与俺答汗马市,是受了仇鸾这个奸臣的蒙蔽。

三、有人又说蒙古人不可行,可能会背盟。高拱说,以前没有封贡互市,难道敌人就不内犯了吗?即便蒙古人真的被盟了,那也不过是和以战争时的情况一样,也不会更糟糕了。

四、高拱又说了谈和的好处,我们可以趁和谈达成之后,加紧战备,等到战备完成,到时候主动权就全部在自己手上了。到时候即便俺答汗再来侵犯,也不足为惧了。

五、最后,高拱总结道:敌人侵犯我们数十年,今天,今称臣纳贡,叩头呼万岁,可伸陛下之威,你们这些人为何如此畏惧呢?

高拱在其《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中也说:

今虏既效顺,受我封爵,则边境必且无事,正欲乘此闲暇之时,积我钱粮,修我险隘,练我兵马,整我器械开我屯田,理我盐法。出中国什一之富,以收胡马之利,招中国携贰之人,以散句引之党,更有沉机密画不可明言者,皆得次第行之,虽黠虏叛服无常,必无终不渝盟之理。然一年不犯,则有一年之成功,两年无警,则有两年之实效。但得三五年之静,必然安顿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胜之机在我。当是时也,彼若守盟,我仍示羁磨之义,彼若背约,我遂兴问罪之师,伸缩进退自有余地。虏狂故态,必难以再逞,而中国可享无穷之安,此则要领之图,本意之所在也。

高拱所言,句句在理。

在一次经筵结束之后,大学士高拱、李春芳一起出奏封贡互市一事,当时在场的大臣都一起听闻此事。隆庆帝说“此事重大,边臣必定知道详情。而今既然边臣说干得,卿等同心一起干,即便多费些钱粮也行。”



04

隆庆帝拍了板,此事遂定,封俺答为顺义王,赐金印一枚,莽衣一袭,其他大小头目均得封赏。

明朝既然同意合议,俺答汗自然是求之不得,立下重誓,每年贡马400匹,世世不替。俺答汗发誓不再寇边,而明军也不再赶马、捣巢、烧荒。这次和谈就是著名的隆庆和议,在王士琦的《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考》中详细记录了合约内容。

隆庆五年五月内,俺答在得胜市边外晾马台封王,时同东西各台吉头目昆都力哈老把都、永邵卜大成、切尽黄台吉等三大部落夷人,并各门原差通官在彼讲定,有俺答等随令头目打儿汉首领等四名对天叫誓说:“中国人马八十万,北虏夷人四十万,你们都听着,听我传说法度。我虏地新生孩子长成大汉,马驹长成大马,永不犯中国。若有那家台吉进边作歹者,将他兵马革去,不着他管事。散夷作歹者,将老婆孩子牛羊马匹尽数给赏别夷。”叫誓毕,焚纸抛天,立定后开条款。

一、投降人口,若是款贡以前走来,各不相论。以后若有虏地走入人口,是我真夷,连人马送还。若是中国汉人走入,家下有父母兄弟者,每一人给恩养钱,分缎四匹,梭布四十匹;若家下无人,照旧将人口送还。

一、中国汉人若来投虏,我们拿住送还,重赏有功夷人。我夷人偷捉汉人一名出边者,罚牛羊马一九。

一、夷人杀死人命者,一人罚头畜九九八十一,外骆驼一只。中国汉人打死夷人者,照依中国法度偿。

一、中国汉人出边偷盗夷人马匹牛羊衣物者,拿住送还,照依中国法度处治。

一、夷人打了无干汉人,罚马一匹。

一、夷人不从暗门进入,若偷扒边墙拿住,每一人罚牛羊马一九。

一、夷人夺了汉人衣服等件,罚头畜五匹头只。

一、夺了镰刀、斧子一件,罚羊一只,四五件者罚牛一只。

一、打了公差人,罚牛羊马匹一九。

一、夺了汉人帽子、手帕大小等物件,罚羊一只。

一、偷了中国马骡驴牛羊者,每匹只罚头畜三九。

一、筵宴处所夷人偷盗家活等件者,罚羊一只。

一、讲定拨马,若进贡领钦赏。俱准倒骑马骡;若报开大市并讲紧急事情,本王与黄台吉各准拨马四匹,其余各台吉各准马二匹;若是讨赏卖马者,各骑自己马匹。

双方的互市也随即展开。

05

巡抚大同都御史刘应箕在《款塞始末》记述了他主持大同得胜堡马市的情况:

刘应箕与总督一起得胜堡,距离去市场仅二三里之时。看见俺答的部下从焦山夹道而出,不下数万。当时兵备崔镛、总兵麻贵负责互市之事。当夜,漏下二鼓时分,崔镛来见刘应箕,原来俺答汗人马众多,崔镛有些胆怯。

刘应箕说:“今日之事,是战?是退?而今我们四路伏兵加起来尚不满万,与俺答战,是胜?是败?现在骑虎难下,况且君命在上,又怎赶不从命?君不出,我当独往。”

说完刘应箕就准备骑行,崔镛制止了他。

次日,刘应箕命罢政,令总参邵甫等十人前至二十里迎接俺答汗,让他们整理衣着,不带寸铁,且保持礼貌。俺答接见他们之后感叹:“南朝人果有信义。”

俺答汗下令让部下放下弓失,解去衣甲,就连俺答者身边的护卫也弃刀入市场。主市者拿出隆庆帝的诏书,俺答脱去帽子叩首三次谢恩,然后索要钱币币祭谢其祖,并以此为荣。然后双方举行了宴会,商讨互市的价格,上马仅需要12金,中马10金,下马7金,银币则减半。由于互市人数众多,一共用了七日交易才结束。俺答带着人马归去的时候,进献马100匹。

俺答与明朝互市带来连锁反应,原本盘踞河套一带的吉能也献马200匹,请求在延、宁二镇互市。明朝改延绥市厂于红山边墙暗门之外,修复宁夏清水营旧厂,用作互市之用。明朝君臣口中的“套虏”也偃旗息鼓,不再与明朝为敌。想来嘉靖年间曾铣为清楚来自河套的威胁,建议花费数百万两来收复河套,却最终未能实现,没承想在隆庆年间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河套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