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对牛娃、普娃、烂尾娃等名词,并不陌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标签词慢慢在教育圈中流行。





而这些标签化的词,其实对孩子是一种暴力。

有孩子倾诉:“当听到爸妈嘴里说出我是普娃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像被重重地击了一下,那种难过和失落简直无法言表。”

有父母表示:“我绝对不会对自己孩子说出他是普娃这种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只是等待被发现和激发。”

这些标签词太简单粗暴,它本质上,是“唯成绩论”教育评价体系的产物,是优绩主义下的叙事,是一种把成功窄化为分数、名校、好工作的教育成功学。

1

“普娃”等标签下:唯成绩论的粗暴评价

难道成绩不好,就只能是普通、不优秀、不能“成功”了吗?

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来自安徽芜湖的蔡叶昭,15岁时因成绩不佳辍学,离开中专,父母和老师都觉得他就是“普娃”,前途黯淡。

他毕业后零零散散打了几年工,没有一技之长,工资一直很低,没攒下多少钱。

但蔡叶昭对烘焙情有独钟,他下定决心报名学习西点,放弃五六千元的“高薪”去做烘焙学徒工,每天揉面超过5小时,手上满是老茧,硬是练就一手“面包魔法”。



2017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用100多个零件拼出沙滩海洋主题面包,击败欧美选手夺得“技能奥林匹克”金牌。

尽管如此,蔡叶昭从不认为,获得了世界冠军就是人生赢家,他认为,成功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下去,传授出去。

如今,他是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培养出多名冠军弟子,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蔡叶昭的故事向我们证明,“普娃”只是成绩单上的标签。

传统教育只看分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优绩主义把成功窄化成了“考高分、上名校”,却看不到孩子在技能、创意上的光芒。

而这单一评价体系,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现在的教育中,尤其是一些顶尖学校。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姜以琳在《学神》一书中,分享了她在北京五所顶尖高中跟踪25位精英家庭学生的七年研究。

她发现,这些学生在高中就形成了以成绩和努力程度为标准的森严“等级秩序”:学神(成绩顶尖)、学霸(成绩优秀)、学渣(成绩一般)、学弱(成绩垫底)。

在这个体系里,“学神”被奉为神明,“学弱”却连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从读书到入社会,一直围绕着单一的结果向评价体系。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优绩主义让社会把成功定义得太狭窄:考高分、上名校、进大厂,仿佛这就是人生唯一的赢家模板。

这种叙事不仅让“赢家”变得傲慢,还让“普娃”们背上沉重的自卑感。



新时代的机会是多元的,成功的路径也是多样的。

我们的教育不该只盯着分数和名校,而应帮孩子发现兴趣和潜能。

成功不该只有一种标准。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神”,而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无限可能的大门。

世界这么大,赛道有无数条,哪条不能跑出精彩?

2

一个只能赢的社会,人人都是输家

我们从小被灌输了太多输赢的概念:“不能输,要成功,要出人头地,成为人生赢家!”

然而,就像桑德尔指出的:

人生没有所谓的赢家,“精英”与“普通人”的标签不过是社会强加的刻板印象。

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奏曲,而是机遇、背景、资源与努力交织的交响乐。



而优绩主义总给我们描绘一幅诱人的蓝图:只要足够拼搏,就能从起点直奔终点,成为人生赢家。

这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实际远非如此简单。

正如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坦率发言:

“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他的成功背后是外交官家庭的资源加持——国际视野、优质教育平台及系统化竞赛培训。

这种资源鸿沟在城乡之间尤为显著:

北京二中图书馆藏书量超过农村中学数十倍,在城市学生日常化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却常困于师资短缺与信息闭塞。



《极限挑战》中“高考起跑线六问”的残酷实验,更是将熊轩昂口中的资源鸿沟具象化为可见的差距

当6位嘉宾提出“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是否请过家教”等问题时,足球场上原本并肩而立的学生变得参差不齐——

有的人连跨六步直达前沿,而有的人却一直困于起点动弹不得。



而很多时候,当我们评价那些人生赢家时,总是关注他们当下站在哪里,却忘记了“赢家”和“输家”、“精英”和“普通人”的起点,从来就不在一条线上。

这也让一些所谓赢家,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忽视了资源带来的巨大优势。

这不仅掩盖了成功的复杂性,还加剧了社会分化,在无形中强化了“精英”与“普通人”的对立。

桑德尔就分享:自己也一度沉迷于分数的教育。14岁上中学的时候,教我们数学的老师把班级里的前一半座位分隔成「荣誉区」,用于每次测验后按这门课的绩点成绩(GPA)排座。

在这种安排下,每次任何计分的测试成绩出来前,这个老师会提前宣布座位变动,学生们一眼就能看出谁的数学最好,以及谁又考好了、谁又考砸了。

那时自己很小,以为学校就是靠这样的制度运转起来的:中学一共有两千多名学生,但自己几乎自然而然地跟前30或40名的同学玩在一起——一起成为了优绩主义的既得利益者。



直到后来才意识到,优绩主义背后被忽略的随机性;

意识到当我们仅仅把高分取得的结果看作唯一的成功通道时,那些无法在这条道路上胜出的年轻人,会感到羞耻或挫败;

那些成功的人,会感到疲惫不堪——因为他们知道,下一场竞争随时会开始。

结果无论所谓赢家还是输家,都面对着过度的压力,最后人人都是输家。

而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应让人成为“输家”,而应让每个人感受到自身价值。

3

多元时代:每一个孩子都不普通

优绩主义让社会变得冷酷:成功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失败者被贴上“无能”的标签:

还让我们忘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可能性。

一位孩子读书时成绩不好,如今,他在职校学汽修。

一次,他骄傲和昔日老师分享自己修好了一辆多家修车行搞不定的车,他和老师分享自己“每天除了睡觉,几乎不是在修车,就是在琢磨车。

只要认真做一件事,把心用在一个地方,就一定能成事。”

这样的孩子,何尝不是成功者呢。

单一的评价标准,优绩主义的“赢家”叙事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

就像一位曾经困于赢家叙事的学生所说:

“应试教育的创伤在于我一直在尝试讨好系统,这个系统从学校、到实习单位,到其他任何存在竞争的地方。

但后来,我还是会认真学习,不过不是为了优秀学生的称号,而是因为我喜欢那些拓展我的视野的课堂。

我也会小小失落,在那些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但是没能拿奖的时刻,但这只是蜕变后的小小后遗症。

当我意识到我最需要的肯定来自于我自身之后,我就不再为所谓的“年度人物”、“XX奖学金获得者”、“XX之星”而感到焦虑或自责了。”

确实,我们不必困于外在的单一评价标准,在自我的评价体系里,在多元评价标准下,人人都不是普通人。





而且,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功的标签,而在于自我的感受与满足。

所以家长们不妨放下焦虑,不给孩子贴“普娃”标签,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你的孩子可能不是“学神”“学霸”,但他可能是对昆虫痴迷的研究者,只要找到自己的赛道,一样很优秀。

而对孩子自己来说,一个人对人生的认识成熟之时是ta不再以普通、优秀来定义自己。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评价标准,在你自己心中,你就是1/1,就是the only one。

参考资料:

[1]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

[2]姜以琳:《学神》

[3]中国青年报:夜思|当年成绩没那么好的学生,现在都过得怎么样

[4]三联生活周刊:30岁后,我意识到自己和孩子都是普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