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悠悠五千年历史,大部分时候都是世界最强国,唐朝、明朝时更是有“万国来朝”的盛景,京城中也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外国人。



唐朝时波斯国就经常出现在都城中,他们穿着漂亮的波斯服装,跳着胡炫舞,还会街上开酒肆、烤肉串。

他们的种种痕迹在唐朝的古墓中可见端倪,1955年在西安发现的一座波斯夫妻合葬墓中,出现了两个文字的碑文。

刚开始专家们还很淡定,但将碑文翻译成汉语之后,不禁大呼:到底是夫妻,还是父女?



到底是夫妻还是父女?

当时西安正在处理因为战乱毁损的古迹,工人们正拿着工具热火朝天地挖着,结果铁质的工具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石板,再一锄头下去还发出奇怪的声音,似乎石板下面是空的。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随便挖个地方都有可能挖到古墓,于是工人们熟练地打电话给考古队,顺便将将青石板挖开。

果然,考古专家到了之后指挥往下挖,一个墓道就出现在眼前了,而且墓室中还描绘着绚丽的花纹,似乎是波斯文化。



专家们深入到墓室中,发现里面有两块碑文,一块是汉字的,还有一块密密麻麻写着中古波斯文字——巴列维文。

汉字碑文中清晰地记录着墓主人的身份:“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妻马氏,亡于咸通十五年,享年二十六岁”。

原来这是一个叫苏谅的唐朝官员与妻子马氏的合葬墓,他们显然是居住在大唐的波斯人。

唐朝时,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这类职务,确实是为了波斯贵族而设立的,难道苏谅是波斯贵族吗?



根据专家翻阅历史后发现,苏谅还真是波斯贵族,还有可能是位王子,因为他的名字“苏谅”是根据波斯语直译过来的,和曾经波斯国萨珊王朝的“苏伦”有相似之处。

既然是波斯王子,那他的墓稍微华丽些也可以理解,有两种碑文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在懂波斯语的专家翻译了波斯语碑文之后,大家都不禁瞪大了双眼,大呼:这不是乱伦吗?到底是夫妻还是父女?

原来在翻译出来的波斯语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此王族逝者,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之女马昔师之墓。亡于常胜君主咸通十五年,十二月五日建卯之月,二十六岁。愿回归至高之神阿胡拉.马兹达身侧。永生于极美好的天堂,安息。”



这这这……汉字碑文是妻子,波斯语中是女儿,这苏谅和马氏的关系到底是夫妻还是父女?专家们陷入了争论之中。

时一众专家中,来自日本的专家最为淡定,说:“马氏既是女儿,也是妻子!”

这话从日本专家嘴里说出来,让无数人都想入非非,欲言又止,但大家一想,似乎他的答案最正确。

因为根据记载,萨珊王朝信奉的“拜火教”确实有近亲结婚的习俗,在他们眼里,血缘关系越近,王族的血统就越纯正。

因此苏谅和女儿马昔师的结合,在拜火教中不仅不是乱伦,还是最神圣的。



这实在是太跌破现代人的眼球了,专家们忍不住感慨:幸好当时没有多少唐朝人认识巴列维文,要不然都没有这个墓的存在了。

因为在唐朝时,法律就严禁近亲结婚,自古我国就有同姓不婚的传统,要是同姓的两个人结婚了,那是要受到法律处罚的,更何况是父女呢?

不过,在震惊之余,专家们也感谢这座墓葬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为我们揭开那一段波斯人在唐朝的历史。



寄人篱下的民族信仰

萨珊王朝到唐朝寄居的过程,是一部辛酸的历史。

公元224年,萨珊王朝建立,也就是波斯第二帝国,当时波斯第二帝国的领土包括今天的两伊地区、阿富汗和沙特北部,国祚足有400多年。

不过他们的国家命运并不是非常顺遂,反而频繁被侵扰,周边各个国家都对他们虎视眈眈。

既然自己抵抗不了,那就找个大哥吧,旁边强大的大唐就是最好的选择,于是萨珊王朝派遣使者到大唐献投降书,称大唐皇帝为“天可汗”。



既然认了大哥,那小弟有麻烦大哥肯定要出手保护,毕竟每年上交那么多保护费,各种波斯器皿、珍宝,还有波斯美女不尽其数运送到长安了。

公元7世纪,波斯第二帝国遭遇阿拉伯人入侵时,末代国王伊嗣埃三世赶紧修书一封请求大哥救援,然而唐高宗李治看了书信之后就放下了,转头又聊起了征战高句丽的事情。

伊嗣埃三世苦等大唐哥哥来拯救自己于灭国之中,结果最终连个人影都没等到,直到快要城破时他放弃了幻想,带着儿子卑路斯和一些部将弃城而逃。



可是逃到哪去呢?不经意看到从大唐运过来的瓷器,他叹了一口气,决定还是去投靠大哥。

于是他们沿着丝绸之路投奔长安,但那时候交通工具非常落后,路况也不好,在路上伊嗣埃三世被追兵抓住就地解决了。

部将不断回想国王不断念叨的长安,达成一致:一定要把王子护送到长安。

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安城,见到了唐高宗,唐高宗或许有些愧疚之意,任命卑路斯威波斯都督,还在长安城中给他修了一座波斯风味的府邸。



后来又建了波斯寺、波斯馆,让卑路斯在长安城能有家的感觉。

卑路斯明白唐高宗的好意,也暂时安顿了下来。既然是寄人篱下,那自然要有点眼力见,李治对于他们的拜火教感兴趣,他们就将宗教圣物献给皇帝,还在长安城中宣传各种波斯文化。

一时间长安城热闹非凡,汉人、波斯人一同喝酒、跳舞,甚至两者的服饰、文化都开始互相影响。



不过在长安生活再快乐,繁衍了多少代,这些波斯人还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

公元679年,裴行俭西征,卑路斯的儿子泥涅师也在其中,希望能带着强军回去赶走侵略者,光复萨珊王朝。

可没想到被裴行俭摆了一道,忽悠着波斯人和西域四镇一起去打西辽,胜利后就班师回朝,徒留泥涅师在沙漠中凌乱。

泥涅师心中憋着一股气,自己带着波斯军队去出征,结果还是失败收场,在吐火罗流浪了28年才回到长安。



此时皇帝已经成了唐中宗,中宗也算厚道,给他疯了个左威卫将军,让他在长安安心养老。

此后波斯人就在长安城中世代繁衍,但他们住在专门的波斯社区中,对唐朝称臣但不会放弃自己的宗教融入汉人,在他们的心中始终要坚守拜火教的教义和生活习惯。

但拜火教通婚的习惯和中华文化是天然相斥的,父女结婚这种事,不管你是什么民族,既然是在唐朝的土地上那就不被允许,于是他们就用上两块碑文。

一块写着符合唐朝法制的内容,一块写着波斯帝国拜火教的信仰,有点“阴阳合同”的意味,但也是他们对于自己教义的坚守。



参考信息:

唐苏谅妻马氏汉、巴列维文墓志再研究——刘迎胜.考古学报.1990(03)

西安发现晚唐祅教徒的汉、婆罗体文合壁墓志——唐苏谅妻马氏墓志.作铭.考古.1964(0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