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前沿”
Frontiers of Higher Education
5月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发布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研究课题。
教育强国建设已进入关键攻坚期。针对我国高校如何坚持分类发展、避免“千校一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咨委委员,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时表示,如何进一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充分发挥广大高校自主办学、创办特色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其中的关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咨委委员,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 赵继
赵继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坚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整体部署,尤其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纲要》在“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这一任务中,第十一条明确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多样化发展道路上有显著进步,制度不断完善,成果已经显现,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赵继表示,高校实际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获取资源的途径、社会声誉评价的认可,以及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教育发展生态。他认为,在调动学校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可进一步依法放权,激励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大胆创办特色。
“目前虽已有本科教学评价等分类评价制度,但学校更关心发展中的声誉评价、办学资源尤其是办学经费的获取及社会认可。需要改变社会上对教育的一些 ‘杂音’,例如学校为排名、升格、学位点、发展资源而片面追求 ‘办学帽子’”,赵继认为,若能进一步整体改善和优化评价体系,将使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中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改革创造性,形成基于高等教育规律、学校自身定位及社会(用人单位)反馈的质量持续改进内在机制,以及广大教师发自内心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法、创新教学载体与教材、升级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的内生机制——“这两项机制不应该来自外界要求、压力和指令,而是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需要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倾心引导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材、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自觉行为”。
赵继指出,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尚未完全跟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部分领域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亟需体系性变革。他以机械工程为例建议,部分基础好、有条件的高校可尝试探索以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为主线,在几何空间(提取传统精华主脉)、状态空间(优化专业基础课程)、赛博空间(融合专业课程)重塑机械工程教育体系,鼓励各校各显神通、各有“高招”、各具特色、大胆探索。
落实到学校内部,更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应仅为生存评价、‘帽子’获取以及各类反映“办学亮点绩效”的表格参数等而改革,而应实实在在得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以及实践项目改革、创新、建设等方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赵继建议,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可针对广大教师开展国家层面组织的大规模、普遍性培训,尤其是工程教育教师。因为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是先导,建设调动积极性的机制是关键,使教师自身发展、服务贡献与学校定位相契合,与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呼应,与教学相长和学术卓越相统一,最终落脚点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指出,这需要从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营造,乃至拨款体制、社会评价等多维度发力。
最后,赵继强调,高校发展尤其要避免被商业机构的排名左右。各类大学系统应是多元发展、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 “五指山”,多峰并存,而非单一通道的 “金字塔”。“如同评价运动员一样,不能将田赛、径赛,乒乓球、足球、篮球运动员统一排名,高校也应在各自赛道上追求卓越,在分类发展中获得声誉肯定、资源支持及社会认可”。
“期待中国高等教育以 ‘分类施策’ 的智慧,在辽阔的教育版图上培育出各具特色的高峰与绿洲。我对此充满信心!”赵继说。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