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近年来,凌云县因地制宜,在石山罅隙间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成效斐然。截至2025年5月,全县桑园面积已拓展至12.53万亩,如同绿色的丝带,蜿蜒缠绕于8个乡镇的88个村落,带动4.2万群众踏上增收致富之路。
凌云县下甲镇在石山罅隙间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黄元胜摄
以古丝绸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7000余亩)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建成3个标准化示范园,形成了“核心带动、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其中,陇槐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在短短三年内,桑园面积从最初的100亩激增至3000余亩,集体经济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突破了50万元大关,成为当地桑蚕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桑蚕产业的崛起,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平怀村村民张桂林,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种桑养蚕的技艺,年收入超过8万元。不仅如此,“桑蚕”还带动了桑叶茶、桑果酒等衍生品的开发,让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弄塘村村民刘进飞,在2025年首批蚕茧销售中就收获了5.51万元的丰厚回报,第二批蚕茧的产量与质量更是再创新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增收模式上,凌云县推行“小蚕共育+桑叶种植+大蚕养殖”的精细分工模式,让桑叶种植户年收入稳定超过3万元。同时,蚕茧收购点提供的分拣工作,时薪12元,让许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务工者黄小艳就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真是太好了!”
伶站瑶族乡桑蚕产业于石山罅隙间绘就出勃勃生机。吴天运摄
凌云县深知科技是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积极推动科技在桑蚕产业中的应用,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通过推广自动上簇技术、智能化养蚕设备,蚕茧生产效率提升了30%,如同为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龙头企业广西凌云羽腾制丝有限公司等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蚕农提供桑苗、化肥和技术指导,并签订保价回收协议,让蚕农吃下了“定心丸”。该公司年加工生丝超500吨,产值达2.46亿元,成为推动当地桑蚕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农技团队还定期深入乡村,开展种桑育蚕、病虫害防治等全流程技术培训,惠及超100名养殖户,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凌云县不满足于传统的桑蚕养殖模式,积极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在上游创新方面,研发的“富旺”牌蚕丝被,融合了古法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品质上乘,远销区内外,让蚕农户均增收3万元。
在下游深加工领域,桑叶面、桑果酒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同时,构建了“桑枝育菌—蚕茧制丝—桑园造景”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注重文旅融合,平怀村设立了土特产展销厅与电商直播间,让桑蚕产品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实现了“触电”销售。如今,平怀村年游客接待量超1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为保障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凌云县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2024年,当地免费发放有机肥500余吨,如同为土地注入了“营养剂”,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同时,开展桑粮套种试点,通过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耕地利用率与粮食安全的“双提升”,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凌云县还建立了光伏项目分红、集体经济反哺等多元激励机制,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协作机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3个211”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以桑蚕产业为引领。同步探索“桑园+旅游”生态模式,力争2025年桑蚕产业总产值突破6亿元。(周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