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初的一天中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照常下班回家吃饭。
结果,他前脚刚步入家门,一伙打着“无产阶级革命派”旗号的造反派后脚便冲了上来,他们一边将姚桐斌往楼下推,一边对他拳打脚踢,甚至还用上了钢管,一边打还一边叫喊着:“打死你这个反动学术权威”……
这位著名的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就这样被这群造反派无辜毒打致死了,年仅46岁。
听到姚桐斌遇害的消息,周总理震怒,当即责令时任公安部长谢富治查明此案,同时指示有关部门列出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对他们加以保护,并要求必要时可以用武力保护。而也正是有了周总理的保护,很多科学家才没有受到冲击。
那么,这起事件后来结局如何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文史君先跟各位读者聊一下姚桐斌的故事。
姚桐斌,江苏无锡人,1922年9月出生。
说起来,姚桐斌的家境并不算好。为了谋生,他父亲把他母亲陪嫁来的首饰当了以后,在自己门前开了家小铺子。
姚桐斌的父亲没有上过什么学,对知识的理解有所欠缺,因此在姚桐斌读完小学后,他就不让姚桐斌继续读书,准备让他回家跟自己一起做生意。
但好在姚桐斌所在小学的校长非常喜欢他,认为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继续求学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便亲自到姚家劝说姚桐斌的父亲,允许他继续读书。
在校长和家人的劝说下,姚桐斌的父亲最终同意继续供他读书。就这样,姚桐斌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中学读书,而且他还是当时全镇的第一名中学生。
然而,姚桐斌中学毕业的时候,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际,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上海、无锡等地先后沦陷,姚桐斌等一批有志青年不堪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求学和生活,于是纷纷逃离敌占区,姚桐斌则于1939年冬正式抵达江西吉安,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国立第十三中高中部。
姚桐斌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在当时江西全省会考中,姚桐斌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被保送到当时已经迁往贵州平越的唐山交通大学,成为该校矿冶系的一名学生。
日寇侵略、山河沦陷的现实,激起了无数有志青年投身救国图存浪潮的热情,在此期间,有人选择参军报国,有人选择教育救国,也有人选择实业救国,而姚桐斌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积贫积弱的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凌。
姚桐斌经常跟同学们说:要开发中国的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尤其对于没有家庭供给的姚桐斌来说更是如此。
姚桐斌自从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后,家里便断了他的经济来源,所以他一直以来都要靠勤工俭学,生活异常艰苦。1944年冬,日军的铁蹄开进了湘、桂、黔,姚桐斌所在的学校被迫迁往条件更为艰苦的四川璧山丁家坳。
相较于贵州平越而言,这里的住宿环境更差,照明条件也不好,同学们晚上只能自备桐油灯夜读。但即便如此,姚桐斌始终没有半点怨言,相反,他学习更加刻苦了。细心的同学发现,每天晚上姚桐斌的桐油灯永远是最后一个灭的。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培矿冶研究所工作。
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此时的姚桐斌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只需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历练,将来必定也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专家等。
然而,对于姚桐斌来说,这不过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而已,他还想不断地学习深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将来为国家做更大地贡献。
1946年,姚桐斌正巧赶上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的机会。机会宝贵、名额有限,一时间引得无数学子纷纷前来报名。
毫无疑问,这一次,姚桐斌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被录取,后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该校的终身教授——弗·康德西博士。
然而,尽管是公费留学生,但姚桐斌的留学生活也过得不太如意。出国后不久,国民政府就停了他的学费供应。
为了节约开销,姚桐斌不得不搬到一家犹太人的屋顶小间居住,每天吃的都是些粗茶淡饭。但即便如此,姚桐斌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继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深耕,最终于1951年12月成功获得该校冶金学博士学位。
每次提起这个中国学生,康德西教授都忍不住夸赞道:姚桐斌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
1952年,姚桐斌进入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工作,任实习指导员,继续学习深造。次年,姚桐斌获得伦敦帝国科技学院文凭,之后转到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在很多人眼中,姚桐斌是一个学习非常用功,很会读书的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无数次的大考小考中,他总能夺得桂冠。
但他绝非“死读书”“读死书”之人,他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其思想进步,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更是早已深深植入他的脑海中。
对于他而言,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所谓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能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在出国深造的这十余年里,姚桐斌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祖国母亲,尤其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更是激动得巴不得立即回国。
1956年9月,姚桐斌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之后,他进入联邦德国冶金厂实习,期间对德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这为他日后回国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9月,旅居海外十余年之久的姚桐斌应召回到了祖国。
姚桐斌回国后,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都想让他过去工作,但最终,姚桐斌还是坚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到第五研究院工作,负责筹建第七研究室。
姚桐斌前来报到时,这里只有一个仅由12名大学生组成的航天材料研究组,办公室也比较简陋。然而,仅过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个研究组就已经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长。随着研究所规模的扩大,姚桐斌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众所周知,一枚火箭的构造十分复杂,每个分系统上有着数以万计的元器件和零部件,而它们所用到的材料不仅有金属、非金属,还有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等等。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材料工业水平还比较落后,航天材料的生产极为困难。
但姚桐斌偏不信邪,就算一切从零开始,他也要把火箭的材料给研制出来。就这样,姚桐斌开始带领团队不断地研究、攻关,终于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其中有一种高温钎焊材料最为典型。当年中苏正处于蜜月期时,苏联都不肯将其成分和工艺与我们分享,只允许向他们购买。后来中苏交恶后,苏联便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并带走了所有的图纸,因此这时就连购买也不可能了。
为了研制出这种材料,姚桐斌亲自部署、亲自带队研究,并亲临生产一线指导,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硬是于当年底就确定了这种高温钎焊材料的成分,之后经过反复分析试验,很快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当天,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高温钎焊合金荣获了重大成果发明奖。
除此之外,姚桐斌还主持开展了钛合金、新型不锈钢、高强铝合金、蜂窝结构等多项科研课题,为我国材料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作为研究所的所长,姚桐斌还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他编写的《研究工作方法》在2000年时,七〇三所还将其精印成册,作为必读的教材发给新来的科研人员。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竟在那段“特殊时期”无辜被殴打致死,实在让人悲痛不已。
特殊时期开始后,七机部便陷入了混乱,但姚桐斌却坚持每天上班,他说:光拿工资不工作,于心不安。
1968年6月6日,姚桐斌参加了中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会议。在会上,他接下了难熔金属及其抗氧化涂层和高温隔热材料等项科研任务。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带领团队开始工作,就于6月8日这天中午被一伙造反派给殴打致死了。尽管周总理责令公安部长查明此案,但由于当时的复杂局势,因此并未真正落实到位。
直到1978年3月后,七机部才为姚桐斌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追悼会,经邓公等中央领导批准追认姚桐斌为革命烈士。
次年4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别判处当年的凶手“于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1999年9月,追授姚桐斌烈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次年,七〇三所为姚桐斌树立了一尊两米高的塑像,张爱萍将军更是亲自为其题词:“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奠基者姚桐斌”!
姚桐斌烈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其为中国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其崇高的精神品质,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