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9 日,安徽凤阳发生了一件让人揪心的事,其标志性建筑明中都鼓楼突发状况,楼宇顶部一侧瓦片如瀑布般大面积滑落,现场烟尘弥漫,视频一传出,瞬间引爆网络。

坍塌的楼宇实为1995年未获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复建项目,其下的明代砖石城台(省级文保单位)幸存。复建工程未履行《文物保护法》要求的审批程序,长期处于“违法建设”状态。

资料显示,该项目去年刚耗资341万元修缮了屋顶,不到一年便坍塌。花300万修缮“假古董”合理吗?



只要没出问题,一切都“合理”。但花三百万修个假古董还塌了,拿公家的钱给违章建筑强行续命,结果连面子工程都没撑住。

花巨资修个假古董,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历史的糊弄。有些钱,花了是传承,有些钱,花了是浪费。

凤阳这个鼓楼塌了,塌得挺突然。很多人以为这是明代文物,结果官方一锤定音,说上面那部分是1995年违规建的,压根不是古董。



建筑不是搭积木,修古建更不是刷层漆就完事。真正的古建筑修复,讲究修旧如旧,材料、工艺、结构都得按老法子来。

可凤阳鼓楼这个楼宇部分,本身就不是正经文物,而是现代钢筋水泥的仿古建筑。说白了,就是个披着古装的水泥盒子。

违规复建这事儿,当年可能没人较真。90年代各地都在搞旅游开发,仿古建筑遍地开花,很多地方觉得,反正底下是文物,上面盖个新的,游客看着热闹就行。



可问题是,这种操作压根没按文物保护法来。省级文保单位上面动工,得国家文物局点头,但凤阳鼓楼这个复建,连省里都没批,纯属无证驾驶。

更遗憾的是,去年刚修的300万,都花哪儿了?官方说换了瓦片、加了防水层、加固了栏杆。可瓦片一年就掉,防水层估计也没顶住。大家当然就合理怀疑,是不是施工上可能偷工减料了,比如屋面该铺钢筋网的,可能没铺够,或者砂浆层厚度不够。这些细节一马虎,瓦片自然坐不稳。

工程的验收也是个谜。按道理,建筑的保修期至少两年,可这工程刚过一年就出问题。验收的时候,是真查了还是走个过场?监理单位有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疑问,现在都得等调查结果。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钱花了,活没干好,肯定有人糊弄了。



有人说,反正不是真文物,塌了就塌了。这话不对,底下的台基可是实打实的省级文保,上面乱盖乱修,万一砸坏了真古董,那才是真完蛋。

而且,假古董修得再像,也骗不了时间。真正的古建筑能屹立几百年,靠的是扎实的结构和工艺。现代仿古建筑要是连十年都撑不住,那还不如不修。

这事儿最让人膈应的是,明明可以好好保护真文物,非要折腾个假古董。旅游开发没错,但不能拿历史当幌子。真要想复原古建筑,就得按规矩来,该报批报批,该请专家请专家。而不是随便找个施工队,糊弄一下就完事。

看着现场照片里新旧建筑的对比,特别扎心。明代城台用糯米灰浆砌的砖石严丝合缝,现代水泥楼却脆得像威化饼干。

老祖宗盖房子讲究百年大计,现在某些工程队连十年保质期都嫌长。要说进步,咱的施工速度确实比明朝快多了,但质量这块真该跟古人取取经。



这事最黑色幽默的点在于,房塌了反而立功了——要不是瓦片脱落引发关注,这栋没名分的假鼓楼还能继续顶着文物名头收门票。

现在扒掉皇帝的新衣,倒是给真文物腾出了C位。建议当地趁热打铁,把仿古楼拆干净了,让明代城台大大方方亮相,再立块牌子写明这段魔幻现实,保准比人造景点更有教育意义。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花的。300万修个一年就垮的楼,不如拿去好好维护真正的文物。历史不是用来炒作的,文化更不是用来糊弄的。

说到底,问题不在修不修,而在怎么修。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得看得见摸得着。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最后塌了还怪天气,让天气最终背了这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