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中加速转型时,吉利汽车用一份炸裂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向市场宣告了其不可忽视的统治力。725亿元营收、56.7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毛利的亮眼数据背后,不仅是数字的飙升,更是一场关于技术、品牌与全球化的全面胜利。从台州宣言的战略落地到如今的多点开花,吉利正在用实力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含金量。
翻开财报的细节,新能源销量33.9万辆、国内渗透率超50%的表现尤为抢眼。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吉利新能源战略的前瞻性,更直接击穿了“传统车企转型缓慢”的刻板印象。银河品牌销量同比暴增214%,星愿车型稳坐销冠宝座;领克新能源占比突破52%,旗舰车型领克900订单量突破3万;极氪交付量同比增长25%,007GT首月交付即破万,全球化布局已覆盖40余国。多品牌协同发力的矩阵效应,让吉利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找到了精准的爆发点。
技术研发的深度投入,成为吉利持续领跑的核心引擎。全资收购极氪后的资源整合,让吉利在高端电动市场如虎添翼;L2级辅助驾驶系统全覆盖、千里浩瀚智能系统的落地,标志着智能化已从概念转化为用户体验的实质提升。GEA架构与雷神电混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将“技术吉利”的标签牢牢钉在消费者心智中。而全域AI布局的完成,则预示着下一阶段的竞争已悄然转向算力与生态的较量。
全球化与ESG的突破,为吉利的增长故事增添了更多维度。8.9万辆的出口销量中,EX5、领克08 EM-P等车型在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证明了中国品牌的高端化并非闭门造车。极氪009在香港豪华市场的占有率,更是打破了“中国车只能靠性价比”的旧叙事。与此同时,碳排放降低18%、12座绿色工厂、MSCI ESG评级AA级等成绩,让吉利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同样站在了行业前沿。
从财务数据到市场表现,从技术积累到全球布局,吉利正在用一套“三轮驱动”的组合拳,将短期爆发与长期壁垒完美结合。但狂欢之下,挑战依然存在:海外市场的政策风险、多品牌资源的平衡、技术迭代中的成本压力,都将考验吉利的战略韧性。不过,当一家车企能在新能源渗透率、智能化落地和ESG标杆三个维度同时交出高分答卷时,谁又敢低估它未来的可能性?这场“狂飙”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