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1日讯5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系列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科技工作者围绕“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总工程师彭玉明,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生态地质、矿产地质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调查评价与科研工作,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彭玉明个人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明专利7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两项。先后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中共山东省委“担当作为好干部”等荣誉称号,团队荣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
彭玉明表示,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承担着如何更好地在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化对地球系统科学的认知,解决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提升灾害预警等重要职能。正在启动实施的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面向深地国际前沿、立足国内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作出的前瞻性部署。然而,地球深部探测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高精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超深钻探技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及评价技术、深地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等。针对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对保障资源和深地工程安全、解决深部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地质人常被形容为“一把铁锤走世界,阅遍群山始见金”,这反映的是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地质工作中常常需要解决复杂地层及高温高压环境下不同矿种的钻探及高温钻井液问题。
以深部钾盐矿钻井液研发为例,他们在非洲某地区开展深部固体钾盐矿勘查时,其特殊钻井液及配方就受到西方某国的技术封锁。通过国内科研人员几百次的场景模拟测试和现场中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研发成功了基于一种油基材料的钻井冲洗液技术,解决了可溶性盐矿资源的勘探难题,同时为后续勘查节省上亿元勘查资金,提交近20亿吨KCL资源量,为我国在境外钾盐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是克服高原山区、戈壁沟谷、低温缺氧等野外环境制约,创新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地质勘查保障体系、研发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半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有效提升了地质勘查效率。第三面临的是在地质勘查过程中会获取大量的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及测试等多源数据,如何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和地质建模预测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地质大数据集成与深地数值模拟算法的应用,建设了省内首个“智慧地矿”系统,显著提升了核心能力。
闪电新闻记者 王雨心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