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年“315”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而市面上的一些行业黑幕并没有被彻底瓦解。
最近央视曝光的一则消息,令无数人纷纷拍手叫好,成本只有2块钱的东西却要收费上万块。
最重要的是,此行业已经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少人都均已中招,少则被骗几千,多则被骗几万。
不仅如此,如果消费者感觉吃亏想要拒绝时,对方便会进行恐吓,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尽管如今该产品已被曝光,但网上依旧有它的身影,而很多不明所以的人还在“花冤枉钱”。
信息来源:央视网
那么,这种产品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又是如何骗人的呢?
“央视曝光行业黑幕”
2025年的“打假行动”,绝对可以说是备受关注,没想到一些黑心商家的魔爪已经伸向了各个行业。
餐饮行业“回收再吃”,咖啡竟包含“违禁品”,就连卫生巾和纸尿裤都“弄虚作假”。
而如今央视最新曝光的一则“高科技产品”,更是让人直呼太离谱,2块钱的成本竟然敢以几百倍的利润提供给大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使用厨房,卫生间时,难免会出现漏水的状况,这样让很多人感到苦恼。
因为要完全修复的话,需要砸墙重新装置,如此一来就变得十分不划算,还要自己自掏腰包修理墙面。
而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堵漏产品”突然在网上爆火,令不少人纷纷感到心动,因为他们承诺不需砸墙,也不需装置,有一种非常高科技的技术。
据官方报道,该行业表示只要注入一些“胶水”,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能够处理好,整个过程不需要破坏墙面。
最重要的是,他们标志的价格还非常便宜,此剧无疑成为了大众们眼里的不二之选,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花小钱办大事。
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使用过的消费者都纷纷气愤不已,直呼问题没解决,还被坑了一大笔钱,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这些坑人的对象正是“新技术堵漏产品”,他们在网络平台频繁打广告,并且保证明码标价,售后完善。
只需点击一下预约,没多久就会有师傅上门维修,并且把问题处理得明明白白。
但事实上这里面存在各种猫腻,不少下过单的消费者都已踩雷,因此也让记者找到了把柄。
“多人已经踩雷”
家住上海的刘女士因地面漏水一直备受苦恼,受到影响的楼下邻居,不止一次向她反映这个问题。
就当刘女士考虑如何解决时,偶然一天她刷手机时突然看到了“维修新技术广告”。
看着检测服务只有几十块钱,于是刘女士便想着试一试,下过单后便填上了自己的家庭地址。
而刘女士前一秒刚付过钱,下一秒就有维修人员打来了电话,声称她现在是否有时间检测。
在得到刘女士的回答后,没过多久两位维修人员就匆匆赶来,他们装模作样检查一番话,直言表示自己的新技术可以完善解决。
那就是注入大量的胶水进行修补,几个小时后就没有了漏水问题,既方便又省时间。
只不过对于维修费用,他们却没有告知,只是表示按照灌入的胶水来算钱,一斤胶水是200元。
虽然这个价格有些昂贵,但刘女士想着只要能够赶紧将漏水修好,吃一点亏也没事。
随着几小时过去,漏水修复工作迎来了完结,而维修人员开口就是16000多元,声称灌注了大量的胶水。
听闻此言,刘女士也无言以对,想着钱花了就花了,只要漏水问题得到解决就行。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往后几天漏水情况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对方也不给予任何退款或补偿。
不仅如此,另一位马先生也有着同样的遭遇,声称卫生间出现漏水情况后联系了他们维修。
这些维修人员也是二话不说就开始注入胶水,一套流程下来要了他19800元,这让马先生为之一惊。
与此同时,张先生的经历更是离谱,只因卫生间出现些许漏水,维修人员直接要了13000元。
在面对警方盘问时,他声称维修人员灌注了70多斤胶水,并且所谓的漏水问题还是跟原来一样。
随着官方将这个“行业黑幕”曝光后,评论区网友也是纷纷抱怨,认为这个产品简直恶劣至极。
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报警下,警方收集证据当即进行了抓捕,很快就将这些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而在他们的口述下,才发现胶水成分严重“惨假”,所谓的售后更是离谱。
“不给钱就恐吓?”
犯罪嫌疑人称自己也不清楚胶水是什么原材料,反正都是不正规的东西,而自己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信息来源:环球网
不仅如此,他们就连所使用的工具都不会操作,只是盲目的进行灌注,最终狮子大开口要价。
而这些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能骗这么多消费者,恰恰是拿捏了用户名担心破坏装修的心理,以低价不破坏的营销手段博眼球。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事情扩大化,这些犯罪分子还特意对胶水产品进行了包装,上面介绍成本价就很高,且产地来源于外国。
而事实上这些胶水成本只有2元,仅仅一个包装,便让它迎来了几百倍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包装上的详细数据都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输入的,这也提醒大家有时候二维码的数据也不是绝对真实。
还有就是他们处理售后的手段,其他行业都是以顾客为上,而他们则是“威胁顾客”。
一旦遇到不服从的消费者,他们便会各种电话恐吓,声称不给钱就会怎么怎么样。
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如今这些犯罪嫌疑人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同时这件事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醒,广告真真假假不可盲目相信。
总体而言,建议大家在网上看到一些“极具诱惑”的广告或产品时,一定要斟酌再三,千万不要因小便宜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