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眼未来

转载要求:首发24小时后可转载,需注明来源
2025年4月,爱尔康中国屈光用户会在深圳举行。这是一场以“全领世界,光塑蝶变”为主题的专业会议。据2025年3月28日发布的《Z世代个性化消费医疗洞察报告》显示,成长于数字时代的Z世代,在选择消费医疗服务时,不再满足于“能矫正”与“够安全”,他们更关心“是否适合我”。在眼健康领域,个性化、定制化已成为影响年轻患者摘镜决策的关键因素。

年轻人在变,技术能否同步跟上?

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医生将目光聚焦于同一个关键词:全光塑Wavelight Plus。这项由爱尔康于2023年进博会首发的新术式,已进入近100家医院,完成3万例手术,正被视为个性化屈光手术进入4.0时代的重要标志。


# 全光塑:从“一刀切”到“3D全眼定制”的近视手术新逻辑

在过去,近视手术更像是一种“统一模板式”的干预:无论是200度还是800度,医生根据角膜厚度和屈光度,设计一套全眼定制式治疗方案,去“磨平”光学误差。这就像买衣服选择S、M、L码,大多数人都能穿,但未必合身。

而全光塑带来的,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 “3D全眼定制” 逻辑。

如果说传统LASIK更像是“改良现成衣服”,那全光塑就是从测量、打版、裁剪、缝制到试穿,每一步都围绕“你这一只眼睛”展开。它不只是矫正视力,更是在为每位患者打造一条全面而个性化的摘镜新方案。

它从术前的全眼测量开始:

  1. InnovEyes系统就像是裁缝手中的精准量尺,采集的不仅是“度数”这一个维度,而是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波前像差等患者眼球光学的系统数据。
  2. 然后,由爱尔康专利的光迹追踪Ray Tracing算法出场——这是整套系统的“计算大脑”。它模拟2000条光线穿过你眼球时的真实路径,重建一个完全个性化的3D眼球模型。

在这个模型之上,医生与设备共同完成手术方案设计,就像高级定制师傅手中的纸样和剪刀,不是只修正表面缺陷,而是围绕你的视觉习惯、用眼需求、角膜结构,为你“剪出最合适的光路”。

最后,WaveLight EX500准分子激光系统根据个性化规划,精准进行切削,精度可控制在0.01D以内——就像是用针线在绸缎上缝制一件合体的礼服,哪怕是一根线的偏差,都有对应调整。


相比传统只矫正近视、散光这些“低阶像差”的术式,全光塑还能处理许多普通镜片无法解决的“高阶像差”,比如球差、慧差、不规则散光,尤其适合夜间视力敏感或要求极高的人群。

所以全光塑不是“比别人更贵一点的版本”,而是一整套“为你这只眼睛量身定制、从成像系统重新设计”的手术方式。它真正让近视手术进入了 “3D全眼定制时代”。

此外,全光塑在术前规划中还引入了角膜生物力学与上皮重塑的动态预测模型,这是目前同类技术中极少数考虑术后结构响应的术式之一。它能模拟激光切削后的角膜张力与上皮生长趋势,最大程度降低视力波动、屈光回退等长期隐患,这对于追求“术后稳定”的患者尤为关键。

“我们现在关注的不只是‘看得见’,还要‘看得稳、看得舒服’。”一位临床术者如是评价。

传统个性化手术大多基于角膜像差设计,而全光塑采集的是“全眼像差”——它考虑的不只是前表面形态,而是光线从角膜穿过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到达视网膜这一路的“每一道折射”。这是从角膜手术走向视觉系统重构的关键一步。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光塑系统内的设备均实现参数联动与自动闭环:InnovEyes采集的数据会直接导入WaveLight EX500激光系统,避免人为传参错误。这种“系统级一致性”,不仅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也为医生提供了更稳定的操作体验。

# 从“一个模子”到“个性化诊断治疗”:全光塑适用于谁?

在临床中,近视矫正的需求从不单一。有人追求清晰度,有人关注夜间开车的光晕控制,有人则更在意术后长期的稳定性。而真正让全光塑拥有临床存在感的,不仅是它技术参数的先进性,更是它在医生眼中“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光塑术式所服务的人群,并不局限于“高度近视”或“复杂病例”。它更适合那些

  1. 对视觉质量有更高要求的职业群体,如医生、设计师、司机、教师;

  2. 存在高阶像差或角膜不规则的人群,尤其术前已有炫光、光晕等夜间视觉症状者;

  3. 以及那些希望获得“更合适而非更标准”手术结果的患者。

正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跃国教授所总结的那样,全光塑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每个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像模型”

这一模型的核心,是通过术前的全眼参数采集光迹追踪建模,还原光线在每一只眼睛中的真实路径。从而让手术规划不再依赖于通用模板,而是实现对“个人视觉结构”的深度理解与精准干预。

这种定制,既体现在度数的精确校正,也体现在对高阶像差的系统修正。相比传统手术主要处理低阶像差(如近视、远视、散光),全光塑可进一步处理因角膜不规则等引发的视觉扭曲,让术后视觉不只是“看得见”,而是“看得清、看得稳、看得舒服”。

此外,术式规划中引入的角膜生物力学和上皮重塑建模,让全光塑具备更好的术后预测性。它不仅优化已有问题,更通过动态模拟手术引起的角膜结构变化,预防潜在的医源性像差,为术后效果的长期稳定性打下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主观问卷与客观像差分析,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个性化术式。尤其当高阶像差客观存在,且患者术前有明显视觉抱怨时,全光塑往往成为医生优先推荐的方案。

“这类术式的核心,不在于它做得多快、切得多薄,而在于它真正理解了这只眼睛。”这是陈跃国教授在会上所强调的技术哲学。

归根结底,全光塑不只是“术式的升级”,更是“思维的转变”:它将近视手术从标准化、批量式的纠偏,推进到理解每一个人视觉结构与生活方式的个性化重构。


# 从术式到体系,全光塑背后的技术支撑力

在全光塑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之前,爱尔康已经在屈光领域深耕了数十年。从最早引入LASIK,到推动个性化手术方式的发展,再到构建全眼定制体系,技术路线的每一步演进,都对应着临床的实际需求

与其说全光塑是一次“术式的创新”,不如说是一次系统能力的整合表达。

它背后所依赖的,不仅是某一台设备的升级,更是爱尔康多年来持续积累的软硬件协同力:

  1. 从术前检查设备(InnovEyes)到光学建模算法(Ray Tracing),再到执行平台(WaveLight EX500+FS200),形成术前—术中—术后数据闭环;

  2. 每一代产品之间实现参数兼容与系统互联,降低操作门槛,提升手术效率与稳定性;

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表示:“临床支持方面,爱尔康已在全球范围建立覆盖60多个国家的教育和技术支持网络,在中国更是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专业教育项目,推动个性化技术的标准化落地。”

如此,全光塑在中国的落地不仅是“引进”,更像是一次“同步发布”。2023年11月,爱尔康选择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首发这一术式,意味着中国市场已具备吸收并转化全球领先技术的临床与产业基础。

爱尔康中国屈光业务负责人王炯表示:“爱尔康也在积极参与消费者教育。支持发布《Z世代个性化消费医疗洞察报告》,正是希望让技术走出学术圈,走进有真实摘镜需求的年轻人生活中。这既是品牌对时代趋势的响应,也体现了对“医疗决策者正在年轻化”这一现实的高度敏感。”

作为一家拥有超过75年历史的全球眼科领导企业,爱尔康始终将“精准、稳定、可持续”的技术理念嵌入产品设计中。从最基础的准分子切削,到覆盖整只眼球的建模系统,这家企业试图回答的,从未只是“怎么消掉一百度近视”,而是“怎么让每一只眼睛,获得更适合它的那条光路”。


# 写在最后:从矫正到定制,屈光手术正在进入 “个性化” 时代

当“摘下眼镜”不再只是看得清楚,而是要看得自然、稳定、舒服——屈光手术的目标,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这背后,是一代代医生不断在临床中摸索:为什么有些患者术后仍有炫光?为什么同样的方案,对不同人效果不一?也是一批技术企业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每一只眼睛的成像逻辑?

全光塑的出现,正是在这些问题中诞生的答案。它让手术不再是对“平均眼球”的处理,而是围绕个体视觉模型进行定制。它用3D建模与光迹追踪,将激光手术从二维切削带入全眼重构,也为Z世代追求个性化、舒适化的医疗体验提供了技术落点。

在“规模化”医疗逐渐让位于“匹配度”医疗的当下,个性化不再是一个附加标签,而是现代医疗不可回避的核心方向。

而像全光塑这样的术式之所以受到关注,正是因为它不只是“做得更好”,而是“更懂你”——懂你的眼睛结构,懂你的视觉习惯,懂你想要的生活方式。

屈光手术的未来,也许不只是视力的回归,而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光路自由”。


*本文内容由眼未来整理撰写,相关观点仅代表平台观察,供业内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