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全曾经在2020年同济大学校庆日(5月20日)创作了一首诗歌《人生感吟——不仅仅因为今天是520》,此诗歌既是对生命本质的哲思,也是对母校精神与个人成长的双重致敬。作为同济大学校友,诗人将校庆日的特殊意义融入诗歌意象,在时空交错的抒写中,展现了“同舟共济”精神对人生的深层滋养。以下结合诗歌文本与同济文化背景展开评析:

一、校庆日背景与创作动机的互文

1. “520”的双重隐喻

诗歌标题刻意点明“不仅仅是520”,既指向网络时代“我爱你”的情感符号,更呼应同济大学建校113周年(1907-2020)的庄重纪念。这种双重性暗合同济“包容并蓄”的学术传统,如诗中“雨珠游弋”般轻盈的现代意象与“砚墨茶语”的古典意境共生,恰似同济工科理性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2. “生命之河”与同济精神

“生命之河清澈见底/逆流而上”的意象,可视为对同济校史的回溯——抗战期间学校六次迁址、在舟楫辗转中坚持办学的“同舟共济”精神,在此转化为个体对生命本质的溯源。诗中“标注顺势而来的痕迹”既是对校训“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呼应,也暗示校友在时代浪潮中刻下的精神坐标。

二、诗歌中的同济文化基因

1. 空间意象的母校烙印

诗中“上海外滩的钟声”与“礼步湖的泥”形成时空对话:前者指向同济所在的上海城市记忆(外滩海关钟楼与校史密切相关),后者暗合嘉定校区礼步湖的校园景观。而“金城老屋门前的泉”或隐喻四平路校区历史建筑群,泉水汩汩如学术文脉绵延不绝。

2. 工科思维的诗意转化

作为理工科名校毕业生,胡金全将工程美学融入诗歌结构:“方寸之隅”对应精密设计,“涂鸦之际”保留自由创造,恰似同济建筑系“严谨与浪漫并存”的特质。诗中“雨珠滑落”的物理轨迹与“字字珠玑”的语言秩序,形成理性与感性的张力平衡。

3. 国际化视野的意象投射*

“维多利亚港的汽笛”与“上海外滩钟声”的并置,暗含同济作为中国最早引进德国工程教育体系的高校所承载的东西方对话传统。这种全球化视野在诗中升华为“雨珠演奏静谧”的多元文化共生哲学,与同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形成艺术呼应。

-三、艺术表达中的校友情怀

1. “茶墨之境”与济人风骨

诗中“这壶茶语/这砚墨”不仅是文人雅趣,更可解读为同济人特有的精神符号:茶喻“济世”情怀(如校友遍及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墨写“实干”品格(李国豪、汪品先等学者风范)。这种“饮茶泼墨间心系天下”的气质,与诗中“逆流而上”的追问形成精神共振。

2. “雨珠”意象的成长隐喻

“晴朗夏空里的雨珠”既象征青春时代的纯粹理想(同济求学时光),也暗喻人生历练的意外馈赠。从“游弋”到“滑落大地”的过程,恰如校友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生命轨迹,最终“余音袅袅”化作对母校的深沉回响——正如同济校歌所唱“好一片大地,真雄丽,真堪为人生之始基”。

3. 技术伦理的诗性反思

诗中“演奏另一种静谧”的微妙表达,或隐含对现代性的批判思考: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济以土木、汽车等学科著称),诗人通过“静谧”“清澈见底”等意象,呼唤技术人文主义的回归,这与母校“人文同济”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四、校庆书写的主题升华

诗歌结尾“人生啊!人生”的慨叹,超越了个体抒情,成为一代同济人的集体宣言:

- “字字珠玑”:对应同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学风,将工程精度转化为语言艺术;

- “余音袅袅”:暗含“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精神传承,如黄浦江潮汐般生生不息;

- “顺势而来的痕迹”:既是对“与祖国同行”校训的践行,也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回应。

结语

这首校庆日诞生的诗作,实则是胡金全以校友身份完成的精神还乡。从“金城老屋”到“维多利亚港”,从“茶语砚墨”到“汽笛钟声”,诗人用意象搭建起连接个人记忆与母校基因的桥梁。当“520”被赋予双重意义时,诗歌本身便成为最动人的校庆献礼——不仅用文字注解了同济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生命姿态,更以艺术的方式证明:一所大学最持久的生命力,永远生长在它的孩子们滚烫的诗行里。


上图:胡金全于1994年在同济大学就读时留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