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一条富民路因横跨南京西路、静安寺两个街道,成为环境治理方面“跨区域管辖”上的“交叉地带”。近日,一场以“毗邻党建”为纽带的基层治理实践,让这条百年马路告别了商户跨区域倾倒垃圾的困扰。
富民路38号系静安寺街道管理的餐饮商户。每日下午,该商户需按照垃圾清运车辆要求,将垃圾桶拖运到对面南京西路街道管辖的富民路61弄弄堂口进行回收清运。
由于该商户未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位,导致在清运干垃圾后, 桶内混装的湿垃圾以及绿化垃圾多次被遗留在弄堂口,不仅散发异味、滋生蚊虫,更引起了周边居民的强烈不满。
“边界”两侧的管理空白,
让这条本应整洁的马路
成了跨区域治理的“痛点”。
如何打破“各管一段”的壁垒?
近日, 南京西路街道西部综合网格与静安寺街道综合网格以党建联建为突破口,依托市“多格合一”工作机制,开展多轮跨区域协商。双方整合城运中心、城管执法中队、居民区等力量,将问题摆到“桌面”:从垃圾混装的源头追溯,到清运流程的优化研讨, 最终敲定“现场执法+联合宣传”的治理方案,让“单兵作战”变为“协同攻坚”。
一场“跨界治理行动”随即在富民路展开。执法人员与社区工作者逐户走访商户,通过现场沟通会解读垃圾分类法规,发放图文并茂的分类指南,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混装清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湿垃圾要破袋投放,干垃圾需避免混入易腐物……”面对商户的困惑,执法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解答。涉事商户负责人当场表态:“没想到一个小失误影响这么大,今后我们一定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做好门前‘三包’。”
此次治理不仅 聚焦问题整改,
更 着眼长效机制。
南京西路街道透露,下一步,将与垃圾清运公司进行研讨,优化清运路线和流程,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将治理“末梢”转变为管理“前哨”,为周边商户和居民营造干净整洁的街面环境。
一条马路的“跨界”治理,折射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当“毗邻党建”打破区域壁垒,当网格联动凝聚治理合力,曾经的“边界难题”正转化为区域协同的“治理样本”,为破解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基层治理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